第一次工作会议结束,苏晚晴带回北京的,不仅是会议纪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警觉与一份亟待执行的战略清单。陈院士的提醒和周慕深的情报,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标准制定的博弈场,远不止于会议桌上的唇枪舌剑,更延伸到了会场之外的人心与利益的较量。
她不能孤军奋战。在“效率派”可能存在的境外资金影响和潜在的收买行为面前,她需要盟友,需要构建属于“谨慎派”的、稳固的阵营。
返回公司的专机上,苏晚晴没有休息。她摊开专家名单,开始逐一分析每位委员的背景、学术观点、过往言论以及可能的利益关联。她需要找出那些立场坚定、不易被腐蚀,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人物,作为她首要争取和团结的对象。
回到苏氏的第二天晚上,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通过陈院士的引荐,秘密拜访了苏晚晴的住所。来者是专家组另一位成员,国内数据安全领域的权威,性格耿直、在学术界声望极高的李教授。他素来以敢于直言、不惧权势着称。
李教授没有过多寒暄,神色凝重地直奔主题:“苏总,上次会议的情况,你也看到了。有些人,屁股坐歪了!”他语气带着压抑的怒气,“那个姓王的,提出的那几个放宽数据使用的条款,简直是为某些资本量身定做!我怀疑他们背后有鬼!”
苏晚晴为他斟上茶,平静地问道:“李教授,您有证据吗?”
“证据?那些人做事狡猾得很,怎么会留下明显的证据?”李教授叹了口气,“但我有几个学生,在相关领域做研究,他们发现,最近确实有一些背景不明的资金,在通过各种学术交流、项目赞助的名义,接触和影响一些专家。方向很明确,就是鼓吹数据应用的‘灵活性’和‘效率优先’。”
这与苏晚晴掌握的信息相互印证。她沉吟片刻,说道:“李教授,没有证据,我们很难在明面上指证。但我们可以团结起来,用更扎实的研究、更严谨的逻辑,在标准制定的每一个环节,守住底线。我们需要更多的委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你说得对!”李教授一拍大腿,“我联络了几个老伙计,他们都是信得过的。我们可以先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小组,统一观点,共享信息,在下次工作会议上,形成更有力的声音。”
一个以陈院士、李教授为核心,苏晚晴作为产业实践代表的“谨慎派”同盟,悄然成型。
就在苏晚晴积极联络盟友、准备应对下一次工作会议时,周慕深再次发来了信息。这次,他直接传输过来一份加密文档。
【∮】:一点小工具,或许能帮你在下次会议上,让某些人的立场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
苏晚晴点开文档,里面不是黑材料,而是一份极其专业的、关于“效率派”那几个核心条款潜在风险的技术分析报告。报告从技术实现、数据滥用可能性、法律合规性以及国际案例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那些条款一旦被采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逻辑严密,数据翔实,杀伤力极大。
这份报告的水准,远超一般的研究机构,直指问题核心,而且完全符合苏晚晴他们“谨慎派”的立场。它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武器,苏晚晴只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亮出来,就能有效地狙击对方的提案。
周慕深似乎总能提供她最需要的东西,这次甚至没有提出任何交换条件。这种“无偿”的援助,反而让苏晚晴更加警惕。他到底想干什么?仅仅是乐于见到“诺亚生命”吃瘪,还是想借此将她更深地绑定在他的战车上?
苏晚晴没有拒绝这份“礼物”。她将报告交给了李教授和陈院士过目,两位前辈都对其专业性表示高度认可,决定将其作为“谨慎派”的重要论据之一,在下次会议上使用。
与此同时,苏晚晴自己的团队也没有闲着。他们根据苏晚晴的指示,加紧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挖“效率派”几位核心委员,尤其是那位王委员,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寻找更确凿的证据;二是准备一份基于“光年计划”实践经验的、建设性的标准草案替代方案,不仅要指出问题,更要提出可行且负责任的解决方案,展现“谨慎派”并非阻碍创新,而是引导创新走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
下一次工作会议,注定将是一场硬仗。
苏晚晴站在书房的地图前,目光扫过上面标注出的、与“诺亚生命”可能存在关联的各个节点。从技术窃取,到舆论攻击,再到如今的规则渗透,这个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且耐心十足。
她轻轻按了按太阳穴,感到一丝疲惫,但眼神却愈发锐利。
合纵连横,她已经找到了盟友;武器弹药,周慕深“慷慨”地提供了一件利器;而她自身,也准备好了进攻与防守的方案。
这场关乎未来的规则之战,她已严阵以待。
窗外的夜色深沉,预示着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为浓重。而下一次会议,就是决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