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晴的拒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宣告战争的石子。然而,预想中“诺亚生命”疾风骤雨般的报复并未立刻到来,反而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寂。这种寂静,比直接的攻击更令人不安,仿佛暴风雨来临前,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的低气压。
苏晚晴没有放松警惕,她知道,这往往是更大阴谋酝酿的征兆。她加快了“基石计划”的步伐,独立安防体系初步成型,虽然稚嫩,但至少让她拥有了除陆寒琛和周慕深之外,属于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她也指示团队,将那份揭露“诺亚生命”合作陷阱的分析报告进一步完善,并准备好了多个发布渠道,如同一柄悬在对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果然,一周后,攻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开始了。
首先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刊登了一篇深度分析文章,标题耸人听闻——《“光年计划”的伦理困境:是智能家居,还是窥探隐私的利器?》。文章看似客观,却通篇引用了大量“匿名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观点,刻意放大和曲解“光年计划”技术中涉及用户行为数据采集的部分,暗示其存在巨大的隐私泄露风险,甚至影射苏氏集团可能滥用这些数据。
紧接着,几家网络水军公司开始大规模炒作相关话题,#光年计划监控用户#、#苏氏隐私门#等标签迅速冲上热搜。虽然苏氏公关部反应迅速,发布了澄清声明并展示了严格的数据安全措施,但负面的舆论浪潮已经形成,对“光年计划”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这不再是技术层面的攻击,而是直接针对市场和公众信心的舆论战。手法阴险,且难以直接追踪到“诺亚生命”身上。
面对汹汹舆论,苏晚晴并未慌乱。她立刻启动了应急预案。
一方面,她亲自出面,接受了一家权威官媒的专访,以极其坦诚和专业的姿态,详细解释了“光年计划”的数据使用原则、加密技术和用户授权机制,并首次向公众展示了部分经过脱敏处理的、用于模型训练的数据样本,以证明其无法追溯到具体个人。她的冷静、专业和坦诚,有效地挽回了不少公众的信任。
另一方面,她并未仅仅防守。在她的授意下,几家与她关系良好、且注重数据伦理的科技媒体,同时发布了一系列文章,深入剖析了当前智能家居行业的数据安全现状,并点名批评了某些在数据使用上更为激进、却鲜少受到质疑的竞争对手(其中隐晦地指向了与“诺亚生命”有关联的几家公司)。同时,她准备好的那份分析报告的核心内容,也通过可靠的“匿名”渠道,透露给了几家国际知名的科技伦理组织,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
这一手,不仅化解了自身的危机,还将舆论的焦点引向了更广泛的行业乱象,某种程度上为“光年计划”树立了“负责任技术创新者”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苏晚晴的新团队,通过追踪水军公司的资金流水和网络活动,成功地锁定了几条与“李泽明”以及其背后学术机构有关的、用于支付舆论攻击费用的隐秘资金链条。虽然依旧无法直接证明是“诺亚生命”指使,但无疑将怀疑的矛头更清晰地指向了他们。
舆论风波暂告平息,苏晚晴在独立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魄力与手腕,赢得了内部团队更深的信服,也让她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更加坚定。
这天,她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来电者是之前她在科技伦理研讨会上结识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同时也是国家某个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
“晚晴啊,前段时间的舆论风波,你处理得很好。”老院士声音温和,带着赞许,“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守住了技术的底线。”
“您过奖了,陈院士,这只是我应该做的。”苏晚晴恭敬回应。
“嗯。”陈院士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了些,“我这次找你,是想问问,你对参与国家级的‘智能家居数据安全与伦理标准’制定工作,有没有兴趣?我们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需要像你这样,既有前沿技术实践,又高度重视伦理问题的年轻企业家加入。”
苏晚晴心中一动。参与国家标准制定,这意味着将从规则的遵守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这将极大地提升她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能从更高层面,遏制“诺亚生命”那种危险的技术路线。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平台。
“这是我的荣幸,陈院士。我非常愿意参与学习。”苏晚晴立刻应承下来。
挂断电话,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车水马龙。
“诺亚生命”的舆论攻击,非但没有击垮她,反而阴差阳错地,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舞台的大门。
危机之中,果然蕴藏着转机。
然而,她也清楚,踏入国家标准的制定层面,意味着她将接触到更多的核心利益与更复杂的博弈。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视野,已然不同。
她不再是那个只着眼于自身复仇与生存的苏晚晴了。她的战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