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悄然而至,日内瓦湖面笼罩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指挥中心内的气氛却与窗外的宁静截然相反,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高速且有序地运转。林凡基于系统提供的破局关键所制定的“破晓”行动计划,像一剂强心针,驱散了之前的阴霾,重新点燃了每个人的斗志。
张浩带领的技术团队彻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却目光炯炯。系统提供的“守夜人”安防系统漏洞参数,经过反复模拟验证,被证实是真实有效的。他们成功制作出了针对性的入侵数据包——“钥匙”,并进行了上千次的虚拟攻击测试,确保在那宝贵的一百八十秒窗口期内,能够稳定地瘫痪核心通道的生物识别锁。同时,高分辨率卫星和预先部署的侦察无人机传回了斯瓦尔巴冰川裂缝入口及周边区域的详细三维地形模型和实时环境数据。风速、温度、冰层稳定性、甚至极光活动对通讯可能造成的干扰,都被纳入考量。
“漏洞窗口确认,Utc 14:00:00 至 14:02:59,对应当地时间下午四点整开始,持续三分钟。”张浩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充满力量,“‘钥匙’程序已优化至最佳状态,成功率达98.7%。SGdd外部监控未发现异常增兵或防御升级迹象。”
另一边,苏晚晴巧妙地通过几个看似不起眼的、与海外媒体和商业咨询机构有联系的中间人,释放出磐石资本内部因瑞士行动受挫、核心成员重伤而产生严重分歧,正在就是否接受“神秘势力”的交易条件进行激烈辩论的烟雾弹。消息传递得模糊而自然,符合遭遇重创后的人之常情,足以扰乱“指挥家”的判断。
与此同时,林凡亲自从“山鹰”小组和王猛小队剩余队员中,挑选出了三名最精锐的成员,组成了执行“破晓”行动的四人突击队。除了林凡自己,还包括:
* 雷震:“山鹰”小组副队长,代号“雷霆”,精通极地作战、爆破和潜入,性格沉稳坚毅。
* 邵远:王猛小队资深队员,代号“猎隼”,擅长侦察、狙击和远程支援,眼神锐利如鹰。
* 韩冰:“山鹰”小组通讯与电子战专家,代号“冰刃”,负责操作和维护此次行动所需的特种电子设备,技术精湛。
在指挥中心隔壁临时改造的战术模拟室内,林凡向三人简要通报了任务的极端危险性和最高机密性,隐去了系统来源,只强调这是牺牲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关键情报和一线生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默契的信任。
“任务目标:潜入SGdd核心区,夺取t-88血清。行动时间窗口:极窄。行动环境:极端恶劣。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林凡的目光扫过三人坚毅的面孔,“有问题吗?”
“没有!”三人异口同声,眼神中燃烧着为战友复仇、完成任务的火光。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适应性准备。林凡激活了系统奖励的【极限环境生存与潜入专家级体验卡(72小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清晰的空间感知力瞬间笼罩了他,并在他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一种特殊的团队协同模式(系统功能的隐性延伸),将部分效果共享给了雷震、邵远和韩冰。
效果立竿见影。
在模拟室利用液氮和鼓风机制造出的零下三十五度、强风环境中进行装备测试时,四人明显感觉到了不同。刺骨的寒风似乎不再能轻易穿透特制的防寒服,呼吸在极低温下依旧保持顺畅,手脚末梢的血液循环异常活跃,避免了冻伤风险。更神奇的是,他们对自身重心的控制、在光滑冰面上的平衡感,以及穿着冰爪行走时发出的噪音,都得到了超乎寻常的优化。原本需要小心翼翼才能完成的冰壁攀爬和裂缝穿越练习,现在变得流畅而精准。
“奇怪,”韩冰调试着背负的小型环境监测仪和通讯中继设备,低声对邵远说,“感觉像是……身体自己知道该怎么动,冰爪踩下去的角度和力度,恰到好处。”
邵远点了点头,他正校准着带有热成像和夜视功能的突击步枪:“嗯,瞄准镜里的十字线稳得像焊死了一样,呼吸对晃动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状态……前所未有。”
林凡将他们的低语听在耳中,心中对系统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临时提升,更像是一种对极端环境的本能适应和肌肉记忆的深度优化。
装备检查更是精益求精。四人使用的并非标准军用装备,而是张浩通过特殊渠道紧急调运来的、最适合此次隐秘潜入任务的特种器材:
* 防护服:白色雪地迷彩,采用最新相变材料与主动加热系统,轻便且保温性能极佳,表面有减少热辐射和雷达波反射的特殊涂层。
* 冰爪与冰镐:特制超静音型号,合金材质,抓地力强,且与冰面碰撞时几乎不发出金属脆响。
* 武器:全部加装高效消音器,使用亚音速弹药,确保在密闭空间或冰原上开火时声音传播范围最小。
* 通讯设备:抗干扰、低截获率的骨传导耳机和微型麦克风,配合韩冰背负的可穿透一定厚度冰岩的短距中继器。
* 特殊工具:便携式冰层超声波探测仪(用于判断冰缝安全性)、微型热切割炬(应对意外金属障碍)、以及张浩准备的用于触发安防漏洞的“钥匙”终端。
每一件装备都经过反复测试和调整,确保在极限环境下万无一失。
战术推演在巨大的三维沙盘上进行。沙盘根据卫星和无人机数据实时更新,精确还原了从冰川裂缝入口到SGdd核心区的每一处地形细节。林凡凭借【绝对冷静与战略洞察】状态,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不断模拟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应对方案。
“裂缝入口约八十米深,底部有暗河,冰壁有松动风险,下降时需交替保护……”
“进入维护通道后,根据结构图,有三个岔路口,第二个岔路有移动传感器,需要韩冰提前干扰……”
“核心冷藏区外有双重气密门,漏洞窗口期只能打开第一道,第二道需要物理突破,雷震负责……”
“撤离路线规划三条,优先原路返回,备用路线b和c需避开已知的巡逻哨位……”
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可能,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演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行动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
午后,阳光勉强穿透云层,给冰原带来一丝虚假的暖意。突击队四人进行了最后一次全装模拟演练,从酒店隐蔽出发,利用地形掩护抵达模拟的裂缝入口,快速索降,模拟通道内潜行,最后在模拟的冷藏库大门前完成“夺取”血清的动作。整个流程耗时比预期缩短了百分之十五,且动作更加干净利落。
“状态很好。”林凡看着气喘均匀、眼神锐利的队员们,点了点头,“最后六小时,全员休息,强制进食,检查装备,保持精神集中。”
命令下达,指挥中心暂时进入了暴风雨前的宁静。技术人员进行着最后的系统检查和数据备份,后勤人员准备好了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林凡独自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阿尔卑斯山巅的皑皑白雪,目光深邃。
【绝对冷静与战略洞察】让他清晰地感知到,尽管准备充分,但前方依然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指挥家”绝非易与之辈,他是否真的被烟雾弹所迷惑?SGdd内部是否还有未探知的防御手段?那个代号“冰匠”的神秘人物,是否还会出现?
就在这时,张浩那边传来了一个最新的监控分析报告。
“凡哥,无人机在SGdd外围约五公里处的一个冰碛丘陵背面,发现了一个非常微弱的、间歇性出现的加密无线电信号。信号特征很陌生,不是挪威官方的,也不像商业信号。出现时间没有规律,但总是在我方无人机巡逻间隙。”
一个新的变量!
林凡眼神一凝:“能定位信号源吗?”
“信号持续时间太短,且使用了跳频技术,精确定位很难。但大致方向……指向SGdd的侧后方,那片区域是未经开发的原始冰川,没有已知设施。”
是“指挥家”布下的暗哨?还是另一股意图不明的势力?
“加强监控,但不要打草惊蛇。”林凡下令,“将这个因素纳入突发预案,行动时格外警惕该方向。”
这个意外发现,给原本看似清晰的行动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冰原之下,暗流涌动。
夜幕渐渐降临,距离行动开始只剩最后三小时。突击队员们在各自的房间进行最后的休整,努力让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林凡回到指挥中心主控台,再次审视着整个计划,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苏晚晴轻轻走到他身边,递上一杯热咖啡,眼中满是担忧和坚定:“一定要小心。”
林凡接过咖啡,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温度:“放心,我们会带着血清回来。”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这次行动,不仅是为了救柳小雅,更是为了死去的兄弟,为了揭开“青云会”的重重迷雾,为了……终结这场由“指挥家”挑起的残酷游戏。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斯瓦尔巴群岛将迎来极昼背景下依旧深沉的暮色。一支肩负着生命与信念的小队,将如利刃般,刺向那座隐藏在冰川下的神秘堡垒。冰爪,已磨砺完毕,只待出鞘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