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雨,不再有夏季暴雨的猛烈,变得绵长而细密,带着透骨的凉意。灰蒙蒙的天空一连阴沉了好几日,雨时大时小,却总不见停歇。雨水敲打着窗户,发出淅淅沥沥的、永无止境般的声响,将世界笼罩在一片潮湿而安静的氤氲之中。
周三的体育课因雨改在体育馆内进行。内容是利用器械进行简单的体能训练和跳绳。体育馆里回荡着脚步声、跳跃声和孩子们的说笑,显得有些闷热嘈杂。季晨熙所在的组进行一分钟跳绳测试。轮到他的时候,他握紧绳柄,深吸一口气,随着老师的哨声开始跳跃。
绳子划过空气,发出“呼呼”的风声,双脚落在地板上是“嗒、嗒”的规律声响。他专注地数着个数,努力保持节奏。跳到三十几个时,气息开始急促,小腿也有些发酸。就在他感觉速度要慢下来时,耳边似乎捕捉到一种奇异的声响——不是体育馆内的喧闹,而是窗外那持续不断的、细密的雨声,仿佛有着固定的频率,“沙沙……沙沙……”,像一种来自远方的、沉稳的节拍。
沙沙……嗒……沙沙……嗒……
不知不觉间,他调整了自己的呼吸和起跳,试图去契合那窗外雨声的节奏。奇怪的是,当跳跃的“嗒”声与雨声的“沙沙”声隐约重合时,疲惫感仿佛减轻了,动作也变得流畅起来。他一口气跳完了最后一秒,成绩比平时练习还要好一些。
“不错,季晨熙,节奏很稳!”体育老师在一旁表扬道。
季晨熙喘着气,胸口起伏,心里却有些恍惚。刚才那种与雨声合拍的感觉,是真的吗?
放学回家,雨依旧下着。母子俩共撑一把大伞,走在湿漉漉的人行道上。雨点打在伞面上,声音更近了,也更清晰了,“啪嗒……啪嗒……”,伴随着他们踩过水洼的“咯吱”声。季晨熙安静地走着,小耳朵却竖着,仔细分辨着这些声音。他忽然觉得,这雨声不像前几天那么让人心烦意乱了,反而像一首没有旋律、却充满力量的背景音乐。
晚上写作业时,窗外的雨声成了唯一的伴奏。季晨熙在做数学口算,题目有些枯燥。他停下笔,侧耳倾听。雨声似乎有不同的层次:落在空调外机上是清脆的“叮咚”声,打在雨棚上是沉闷的“砰砰”声,汇成水流从屋檐落下是连续的“哗啦”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却异常和谐的整体。
他想起爸爸以前教他认地图时说过的话:“你看,河流有干流、支流,有大河、小溪,它们流向不同,声音不同,但最终都汇入大海。就像不同的乐器,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交响乐。” 那时的他还不完全懂,现在听着雨声,却好像有了一点模糊的感觉。
这雨声,是不是也像一种合奏?他想。爸爸在很远的地方,他那里的雨,是不是也这样下着?是不是也发出类似的声音?这个念头让他心里一动。如果……如果他仔细听,能不能从这雨声里,听到一点点爸爸那边的“声音”?哪怕只是想象?
这个想法让他对窗外的雨生出一种奇异的亲近感。他不再觉得雨隔绝了外界,反而觉得这连绵的雨丝,像无数根无形的琴弦,连接着天地,也连接着他和爸爸所在的两个遥远的地方。他们虽然看不见彼此,但或许,能在同一场秋雨的“合奏”里,感受到某种无形的联系。
睡前,楚颜照例来给他读故事。今晚读的是一个关于森林里小动物在雨天互相帮助的童话。楚颜的声音温柔舒缓,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像在为故事配乐。季晨熙靠在妈妈怀里,听着故事,也听着雨声,心里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平和。他悄悄地把手放在胸口,感受着自己平稳的心跳。“咚……咚……咚……”,一下,又一下。他试着让心跳的节奏,去迎合窗外雨声的节拍。咚……沙沙……咚……沙沙……一种奇妙的同步感,让他仿佛觉得自己的心跳和这天地间的韵律连接在了一起,而爸爸的心跳,或许也在这雨幕的某处,以同样的节奏跳动着。
雨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雨势渐小,变成了毛毛细雨。季晨熙醒来,觉得空气格外清新。他在成长记录本上,没有画具体的景物,而是用蓝色和灰色的彩笔,画了许多长短不一、垂直落下的线条,表示雨丝。在雨丝的中间,他画了一个小小的、简笔的心形,心形里面,他点了一个更小的点,代表心跳。在心形的旁边,他写道:
**【雨下了好几天,一直在响。】_
**【跳绳的时候,我好像听到了雨的节奏。】
**【写作业的时候,我觉得雨声像好多声音在一起唱歌。】
**【爸爸那里,是不是也在下雨?也在听雨唱歌?】
**【我的心跳,咚,咚,咚,和雨声一起响。】
**【爸爸的心跳,可能也在雨里面响。】
【我们听不见对方,但雨都听见了。】
通过聆听秋雨,季晨熙在孤独的思念中,找到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甚至与遥远父亲产生“共鸣”的诗意方式。雨声不再仅仅是背景噪音,而是成了连接内心与外界、沟通此刻与远方的媒介。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在雨声中,仿佛也被浸润得更加温润,它不再仅仅指向地理的南方,更象征着一种心灵的共鸣——即使相隔万里,也能在自然的韵律中,感受到彼此存在的回响。秋雨缠绵,孩子的心中,却因这天地间的节拍,而充满了宽广而安宁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