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秋日的朝阳尚未完全跃出地平线,天际泛着鱼肚白的微光,夹杂着浅浅的橘粉。季晨熙房间的窗帘缝隙间,已透进些许清亮。他没有赖床,生物钟像被上了发条,在闹铃响起前便自然醒来。轻手轻脚地爬下床,他首先走到书桌前,拿起那条折叠整齐的练习用红领巾。
这是他自己定下的新“仪式”。自从有了那个关于红领巾的约定,每一天的开始,便与这项练习紧密相连。他站在窗前,借着渐亮的天光,对着玻璃上模糊的倒影,开始重复那些动作:将红领巾披上肩,两角对齐,右角压左角,绕圈,穿洞,抽紧……起初,他的手指还有些笨拙,打出的结总是一边长一边短,或者歪歪扭扭。但他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拆开,重来,小脸上写满了专注。
“要像爸爸打背包那样,又快又好。”他小声给自己鼓劲,脑海里浮现出爸爸在家时,三两下就能把被子叠成棱角分明“豆腐块”的利落身影。他调整呼吸,模仿着记忆里爸爸做事时那种沉稳的节奏,一遍,两遍,三遍……终于,一个像模像样、三角舒展的领结在他胸前成型。虽然速度远不及爸爸,但那份工整,已足以让他对着玻璃倒影,露出一个浅浅的、满足的微笑。这日复一日的练习,不仅是技能的熟练,更像是一种心性的磨砺,将期盼沉淀为每日踏实的具体行动。
早餐桌上,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散发着暖香。季晨熙吃得格外认真,连碗底最后一粒米都刮得干干净净。楚颜看着他,眼中含笑,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又给他添了半勺。她知道,儿子心中那盏名为“约定”的小灯,正持续稳定地发光,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步。
上学路上,秋风拂面,已带了些许凉意。他背着小书包,步伐轻快而稳健。路过小区那棵最大的银杏树时,他会停下几秒,仰头看看那些已镶上金边的扇形叶片,心里默默数着:“又过了一天,离约定更近了一点。”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源于内心那份清晰的期待,让平凡的日子也有了前进的刻度。
三年级的课堂,知识的大门开启得更宽广了些。语文课上开始接触简单的短文写作,数学题里出现了需要多一步思考的应用题。季晨熙听课的眼神更加专注,仿佛要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吸进心里。做课堂练习时,他不再急于第一个举手,而是沉下心来,反复验算,检查,直到确认无误。那份因约定而生的责任感,悄然转化为了更严谨的学习态度。
课间,他不再是那个只顾追逐打闹的小男孩。他会主动留下来,帮值日生擦黑板,整理图书角被翻乱的书本。当看到同桌周小雨为一道数学题皱紧眉头时,他会凑过去,小声地问:“要不要一起想想?”他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责任”与“帮助”,虽然稚嫩,却无比真诚。李小虎拉他去操场玩最新流行的“旋风卡”,他会摇摇头,晃了晃手里的抹布:“等我做完这件事。”那份专注和坚持,让李小虎都忍不住咂舌:“季晨熙,你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放学后,他有时会去王奶奶家,不再是单纯地玩耍,而是会抢着帮王奶奶拎一下从超市买回来的、略显沉重的购物袋,或者耐心地听王奶奶讲那些重复了很多遍的老故事。王奶奶摸着他的头,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我们晨熙,真是越来越有小大人的模样了。”
晚上,完成作业后,他依旧会雷打不动地进行“红领巾时间”。有时是练习系法,追求速度和美观;有时是捧着《少先队队章》读本,认认真真地朗读里面的条文,虽然有些字还认不全,意思也似懂非懂,但那庄严的语句,已在他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楚颜偶尔会坐在一旁安静地看书,余光看着儿子那认真的侧影,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与柔软。
临睡前,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下了一个小小的日历,在已经过去的日子上打上勾。在今天的日期旁,他画了一条系得工工整整的红领巾,旁边写道:
**【今天系红领巾,比昨天快了三秒。】_
**【数学题全对,老师画了小红花。】
**【帮周小雨讲了题,她说了谢谢。】
**【王奶奶夸我懂事了。】
**【每一天,我都在为那个约定,增加一点点光亮。】
【爸爸,你看到了吗?】
合上本子,他躺在床上,窗外的月光如水般宁静。胸前的“平安方向牌”贴着肌肤,传递着恒定的温润。等待,不再是遥望的焦虑,而是化为了每一天具体而微的进步,是系红领巾时指尖的熟练,是作业本上的优星,是帮助同学后内心的充盈。他知道,爸爸在远方守护着更大的约定,而他在家里,正用成长的每一个刻度,一步步走向那个属于他们的、闪闪发光的重逢时刻。秋夜渐深,梦也格外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