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日程像一块被拉长的麦芽糖,甜而粘稠,流淌得缓慢。新年的喧嚣渐渐沉淀为日常的宁静,日子有了固定的节奏。早晨,季晨熙会和王奶奶一起去菜市场,看摊位上水灵灵的蔬菜和游动的鲜鱼;午后,他会在洒满阳光的客厅地毯上拼乐高或者看绘本;黄昏时分,则雷打不动地蹲在阳台,照料那盆被他命名为“小耐心”的水仙花。
这天下午,楚颜整理书柜时,翻出一个牛皮纸封面的空白笔记本,页角有着漂亮的锯齿纹路。“晨熙,”她招呼儿子,“你看这个本子好不好看?可以用来写寒假观察日记。”
季晨熙接过本子,手指抚过粗糙的纸面,很喜欢这种质朴的触感。他想到自然课张老师说过的话: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萌生:这个寒假,他要用自己的眼睛,当一个小小的“侦察兵”,记录下时间走过的痕迹。
他的第一个观察对象,就是那盆水仙。他不仅每天浇水,还开始用直尺测量叶片的高度,在本子上画下小小的刻度表。第一天,叶片是5.2厘米。他趴在地上,鼻子几乎要碰到花盆,盯着那嫩绿的尖尖看,觉得它好像一动也没动。
“妈妈,它今天没长。”他有点沮丧地汇报。
楚颜正在旁边插花,笑着说:“宝贝,生长是很慢很慢的,就像钟表上的时针,你盯着看是看不出来的。但只要你隔几天再看,变化就大了。”
季晨熙将信将疑。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测量、记录。第三天,叶片变成了5.5厘米。他揉了揉眼睛,以为是看错了。第五天,叶片蹿到了6.8厘米!而且,从紧抱的叶片中间,抽出了一根粗壮的花茎,顶端顶着个麦粒似的绿色花苞!
“妈妈!快看!花苞!有花苞了!”他举着本子冲到楚颜面前,刻度表上那条缓慢但坚定向上的铅笔线,是最好的证据。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了生长本身。它不是瞬间的魔术,而是悄无声息的、每日一点的积累。
观察日记的第二项,是窗外那棵老梧桐树。冬天里,它的枝干光秃秃的,像无数只伸向天空的、干瘦的褐色手掌。季晨熙每天下午都会画几分钟速写。起初,他觉得每天都一样,枯燥无味。直到有一天,他画着画着,忽然发现,在那些看似僵硬的枝杈顶端,冒出了一些极其微小的、深褐色的、毛茸茸的芽苞,像婴儿紧握的小拳头。
“妈妈!树也有苞了!”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从此,他画的不再是静止的树枝,而是那些每天都在膨胀一点点的小芽苞。他意识到,即使在最沉寂的冬天,生命也从未停止运作,只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号令。
他还开始记录影子。每天上午十点,他会在阳台固定位置用粉笔画下自己的影子。他发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天气还是那么冷,但影子的方向在悄悄偏移,长度也在缓慢缩短。楚颜告诉他,这是因为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每天都在升高一点点,那是地球带着我们,正不可阻挡地向着春天运行。
最有趣的观察发生在厨房。王奶奶泡了黄豆准备生豆芽。季晨熙每天去看那些被湿布盖着的盆。第一天,豆子只是喝饱了水,变胖了。第二天,几乎没什么变化。他有点着急。第三天清晨,他揭开湿布一角,惊讶地发现几乎每颗豆子都裂开了小嘴,探出象牙白的、娇嫩的根须!又过两天,胖乎乎的豆芽就顶开豆皮,齐刷刷地站满了盆底。
“它们晚上不睡觉,在偷偷长吗?”他问王奶奶。王奶奶哈哈笑:“是啊,生命的力量,挡也挡不住。”
每天晚上,季晨熙都会趴在书桌前,认真填写他的观察日记。他用铅笔仔细画下水仙叶片的生长曲线,标出梧桐树芽苞的位置变化,记录影子的长度数据。他不再需要妈妈提醒“时间过得快不快”,因为他的本子上,时间有了清晰的、可见的纹理。
水仙的花苞从绿变白,渐渐膨大,像要撑破外衣。梧桐树的芽苞也从褐色变得毛茸茸、绿莹莹。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阳台的阳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除夕夜似乎还在眼前,可他的观察日记已经写了厚厚一沓。他翻看着前面的记录,对比着最新的数据和图画,一种奇妙的踏实感充满心间。等待,不再是空洞的眺望,而是被这些具体而微的、向好的变化一点点填满。爸爸的归期或许还远,但每一天,他都和这些植物、和这个星球一起,朝着那个团圆的日子,实实在在地前进了一小步。
他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画了一个大大的日历,在已经过去的日子里都打上了勾。然后在旁边写道:
【时间不是跑掉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我测量了叶子的身高,记录了影子的脚步,看见了芽苞的努力。】
【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不一样。】
【我和小水仙、大梧桐、还有豆芽菜一起,每天都在长大一点点。】
【爸爸,你也在你的路上走着,对吧?】
【等我们走到日历的最后一格,花就开了,你就回来了。】
合上本子,季晨熙走到阳台。水仙的花苞已经饱胀得近乎透明,散发着清幽的香气,明天,或许后天,就要开了。他轻轻摸了摸那冰凉的花苞,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和信心。他理解了,最漫长的等待,也是由每一个“今天”的成长拼接而成的。而爱的归期,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看似平凡却充满生命力的纹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