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雨水洗刷过的城市带着一股清冽的气息。林风没有返回出租屋,那个地方已经不再安全。他骑着电动车,在逐渐苏醒的街道上穿行,最终停在了一家位于大学城附近、以通宵自习和廉价咖啡闻名的连锁咖啡馆门口。这个时间点,店里挤满了熬夜复习的学生和赶早课的年轻人,人声嘈杂,能量场混乱而充满活力,正是隐藏行踪的绝佳场所。
他要了一个最角落的卡座,点了一杯最普通的黑咖啡,然后将背包放在身旁。他没有立刻去动那几个沉重的档案盒,而是先取出了影枭留下的那个黑色U盘。
U盘入手冰凉,材质非金非塑,表面没有任何标识,只在接口处有细微的、类似能量回路的纹路。他拿出那台经过自己改装、操作系统高度定制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用李博士的“预付款”购置的必要工具之一),将U盘插入。
没有弹窗,没有自动运行。平板屏幕暗了一下,随即跳出一个极其简洁的、只有命令行界面的登录窗口。
【检测到未知加密数据接口。能量签名与‘影枭’匹配。尝试建立安全连接……】脑海中的系统同步开始工作。
林风没有输入任何密码,而是再次调动一丝幽能,模拟出之前与影枭接触时感知到的、属于她的那份独特而冰冷的能量波动特征,如同无形的密钥,通过数据线传递过去。
【验证通过。】
【正在解密数据……】
命令行窗口快速滚动过无数代码,几秒钟后,界面一变,呈现出结构清晰的文本和图表信息。
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观测者内部动荡评估。
· 清理程序确认目标: 名单部分被加密,但可见部分涉及数名中层调度官员及一名后勤主管。原因标注为“数据泄露风险”及“立场存疑”。
· 影响: 部分监控网络出现短暂盲区或响应延迟,尤其是在旧港区、市图书馆及几个非核心商业区。资源向内部审查倾斜,导致对外部“异常”事件的响应阈值提高,但针对性更强。
· 警告: 内部存在强硬派,主张对所有不稳定因素(包括宿主)采取更激进的控制措施。动荡可能加速其决策。
第二部分:安全据点坐标(附简易地图与接入说明)。
· 列出了三个地点:一个位于城西老工业区边缘的废弃书店仓库;一个在城南艺术家聚集区的某个共享工作室地下室;最后一个,竟在临江大学内部,一个废弃的天文观测站。
· 每个据点都标注了基本的安防措施、物资储备情况以及紧急撤离路线。大学观测站的备注写着:“最危险的地方,有时最安静。注意能量遮蔽。”
第三部分:织网者近期活动模式分析(节选)。
· 重点关注区域: 旧港区(尤其是已标记的废弃船坞周边)、临江大学物理实验室(原因不明)、数个大型数据中心节点。
· 活动特征: 渗透尝试加剧,更多利用网络漏洞与人类代理(被深度影响者)。检测到其正在构建某种“区域性意识干涉场”的雏形,范围覆盖临江大学及周边。
· 关联信息: 提及“远星号”可能运载的“锚点”特性之一——【信息奇点亲和】,推测“织网者”试图利用大学区域的高密度信息流与年轻活跃的意识进行某种实验或引导。
信息量巨大,且极具价值。
“观测者”的内乱确实存在,并造成了可乘之机。“银狐”提供的据点,尤其是大学那个,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织网者”的活动则更加印证了“远星号”秘密的重要性,它们似乎也在积极寻找和利用“锚点”。
林风快速消化着这些信息,同时抿了一口苦涩的黑咖啡。真实的苦涩味道刺激着味蕾,让他保持清醒。
他将U盘拔出,妥善收好。平板电脑上的所有痕迹被系统瞬间清理干净。
接下来,是抉择的时刻。
摆在他面前的有几条路:
1. 直奔主题: 利用图纸线索,全力寻找“远星号”可能残存的舰体或那个隐藏空间。风险:目标明确,但“织网者”和“观测者”都可能在那里布下重兵。
2. 趁乱潜入: 利用“观测者”的内乱和监控盲区,尝试接触其内部,获取更多关于“清理程序”和“叛徒”的信息,甚至可能找到关于系统“修复者”的线索。风险:极高,如同闯入龙潭虎穴。
3. 守株待兔: 等待“解密者”的下一步联系,看看他们能提供什么新的情报或协助。风险:被动,且“解密者”目的不明,需警惕。
4. 暂避锋芒: 前往“银狐”提供的安全据点,暂时隐匿,深入研究档案和图纸,提升实力,等待更好的时机。风险:可能错过某些转瞬即逝的机会。
每一条路都布满荆棘,也都可能通往不同的真相。
林风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咖啡杯壁上摩挲着。他看了一眼窗外,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脸上带着属于这个年纪的烦恼与朝气。那是与他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收回目光,落在手边的背包上,那里装着“远星号”的档案。
核心指令【守护与延续】在平静地脉动。不仅仅是守护那个陌生的女孩,更是守护这片看似平凡、实则暗流汹涌的世界的某种平衡。而“远星号”的秘密,显然与这种平衡息息相关。
他不能退缩,也不能无限期地等待。
他需要主动,但必须是谨慎的、有准备的主动。
一个初步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他拿出手机,打开外卖平台App,开始筛选订单。他需要一些特定的订单,能够合理地将他带往几个关键区域附近,进行实地侦查。
首先,是旧港区的废弃船坞,图纸指向的核心区域。
其次,是临江大学,既是“银狐”提供的安全点之一,也是“织网者”异常活动的区域。
他接下了两个订单:一单是送往旧港区文创园内一家新开的画廊(靠近废弃船坞边缘),另一单是送往临江大学物理系的教职工休息室。
他将利用送餐的机会,对这两个区域进行初步的【能量感知】扫描和【星图导航】环境记录,评估风险,寻找可能的切入点。
喝完最后一口咖啡,林风站起身,背起行囊。
他选择了行动,但不是鲁莽的冲锋。
他将以外卖员的身影作为伪装,再次踏入那片交织着现实与异常的区域。
真相或许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许潜伏在数据的深渊里,也可能,就藏在下一份即将送达的外卖背后。
他推开咖啡馆的门,清晨的阳光有些刺眼。
电动车发出熟悉的嗡鸣,载着他,驶向了下一个目的地,也驶向了更深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