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分配的大政方针已定,王龙飞和李静没有片刻停歇,立即带领团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落实工作中。充裕的现金流如同给这部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加注了高品质的润滑剂,各个板块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从容铺陈开来。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被资金链紧绷的鞭子抽打着前行,而是可以更加从容、更有远见地“精耕细作”,夯实基础,布局未来。
一、 芽苗菜车间: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的升级
李静牵头负责的芽苗菜生产线升级项目率先启动。原有的车间虽然运行良好,但确实如赵大虎所言,对人工依赖度较高,环境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还有提升空间。这次,他们要的不只是扩大产量,更是要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扩展、标准化的高品质生产体系。
李静和农大的师兄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最终敲定了一套模块化、易扩展的升级方案。他们没有选择造价高昂、需要停产数月的大型整体改造,而是采取了“分步走、软硬结合”的策略:
1. 硬件升级,精准控制: 首先引进了一套全自动微环境控制系统,能够对车间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及周期进行全天候精准监测与自动调节,数据实时传输到中控室和李静的平板电脑上。同时,将原有的简易喷淋装置升级为可编程定量喷雾系统,可以根据不同芽苗菜的生长阶段,精准控制水肥营养液的供给量和频率,极大减少了人为操作的误差和水肥浪费。
2. 软件赋能,过程可视: 引入了生产执行系统(mES)的简化版,为每一批次的芽苗菜建立“电子档案”,记录从种子入库、消毒、浸泡、铺盘、入架、环境数据、采收直到包装出货的全流程数据。一旦某批次出现问题,可以快速追溯原因,实现精细化管理。
3. 空间优化,提升效能: 在现有车间内,通过优化立体栽培架的布局,增加了约30%的种植面积。同时,隔出了一个小的负压缓冲间,用于人员进入前的更衣、消毒,进一步降低生物污染风险。
4. 品质检测前置: 利用部分资金购置了便携式糖度计、农残快速检测仪等设备,可以对采收前的芽苗菜进行快速抽检,确保出厂产品品质稳定达标。
升级改造期间,生产线并未完全停工,而是分区、分批进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对客户的持续供应。李静亲自带着小芳等核心员工,跟着设备厂家的工程师一起安装、调试、学习操作和维护。当新的控制系统首次成功运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稳定数据,车间的温湿度始终保持在设定区间时,李静和小芳都激动不已。
“静姐,这太神奇了!以后晚上不用总惦记着过来看温度了!”小芳兴奋地说。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李静笑着点头,“它能让我们更精准地掌控生产过程,把品质稳定在最高水平。小芳,你要尽快掌握这套系统,以后你就是咱们车间的‘技术总管’。”
硬件升级的同时,李静也完善了《芽苗菜标准化生产操作手册(Sop 2.0版)》,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注意事项、异常情况处理都做了更详尽的规定,并组织了全员培训考核。短短两周时间,芽苗菜车间悄然完成了从依靠老师傅经验的“手工作坊”向依靠数据和流程的“智能工厂”的蜕变,产能稳步提升,品质更加稳定可靠。张小梅那边反馈,客户对产品一致性的好评度显着上升。
二、 沙棘园:水肥一体化的精准滴灌
与此同时,沙棘园的水肥一体化二期工程也在赵大虎和韩立春的紧密配合下顺利展开。一期工程主要解决了“有水喝”的问题,二期工程的目标则是让每一棵沙棘树都“喝好喝饱”,实现精准施肥。
工程队再次进驻沙棘园,沿着原有的主管网,铺设更细密的支管和毛管,确保每一行、每一株沙棘树下都布设了滴灌带。核心是新建了一个小型智能化配肥站。这个配肥站可以根据李静提供的土壤检测数据和沙棘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特性,自动将不同比例的大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母液与灌溉水进行精确混合,形成定制化的“营养餐”,然后通过滴灌系统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
“大虎哥,你看,”韩立春指着控制屏上的数据对赵大虎说,“现在我们可以设定程序,比如在萌芽期,提高氮肥比例;在坐果期,增加磷钾肥;在果实膨大期,补充钙肥。而且可以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反馈,实现按需灌溉,一点儿都不浪费!”
赵大虎看着均匀渗出水滴的滴灌带,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这玩意儿好!以前大水漫灌,费水费肥,还容易板结土地。现在这‘细水长流’,又省事又高效!这树肯定长得更壮实!”
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完善,不仅节约了水肥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为沙棘的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王龙飞每次巡视沙棘园,看到这片在精准呵护下茁壮成长的果园,对未来的收成都充满了信心。
三、 鱼塘:从“人盯”到“数管”的智能化监护
鱼塘的升级则更具“智慧”色彩。韩立春主导安装了一套水产养殖物联网监测系统。几个小小的传感器被布设在水体的不同深度,实时将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等关键数据无线传输到他的手机和办公室的电脑上。系统设定了安全阈值,一旦某项指标异常,会立即发出警报。
“以前全靠经验,感觉水色不对了,或者看到鱼浮头了,才知道可能缺氧或者水质变坏了,往往就有点晚了。”韩立春向王龙飞演示着系统,“现在好了,数据说话,提前预警。比如溶解氧开始持续下降,还没等鱼感到不适,系统就会提示我该开增氧机了,或者该换水了。这才是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此外,还添置了一台自动投饵机,可以根据设定好的时间和饵量进行投喂,避免了人工投喂的不均匀和浪费。这些“黑科技”的引入,让水产养殖的风险大大降低,管理也更加轻松、精准。
四、 软实力投入:创新基金与团队激励
在硬件升级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王龙飞也没有忘记“软实力”的提升。经过与小梅、小孙的商议,“本味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基金初始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旨在鼓励员工(包括合作社社员)提出任何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品质、优化流程的小点子、小革新、小发明。哪怕是改进一个工具包装方法、提出一个节省物料的小建议,一经采纳,都能获得相应的奖励。
同时,王龙飞和李静商议后,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组织一次全体员工的短期团建培训,地点选在了邻县一个搞得不错的现代生态农庄,旨在让大家开阔眼界,学习同行先进经验,增强团队凝聚力。消息公布后,员工们欢欣鼓舞,干劲更足了。
资金的注入,如同给成长中的树木施下了关键的“壮苗肥”,没有催生出不切实际的疯长,而是让“本味农庄”的根基扎得更深,枝叶更加舒展健壮。无论是芽苗菜车间的智能化、沙棘园的水肥精准化,还是鱼塘的数字化管理,都标志着“本味”正在从依靠经验和汗水向依靠科技和数据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种投入,看似不如直接扩大种植面积来得“立竿见影”,却是决定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王龙飞和李静站在即将竣工的智能化配肥站前,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知道他们正在为“本味”的未来,浇筑最坚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