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鸡育肥出售腾出的鸡舍还没空几天,王龙飞和李强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鸡群梯队化”的改造计划。北京的橄榄枝和后台持续的订单,像两根鞭子,抽着他们必须往前走,不能停。
第一步是改造鸡舍。西头那间废弃的旧库房被彻底清空,清扫,消毒。墙壁和屋顶加装了保温层,地面铺设了廉价但实用的电热地暖膜——这是听了“黄土坡老农”的建议,比传统灯泡保温更均匀省电。空间用塑料网片隔成三个区域:育雏区、青年鸡区、产蛋区。虽然简陋,但功能分区明确,避免了不同日龄鸡群的交叉感染。
“飞哥,这地暖…真行吗?”李强摸着温热的薄膜,有点忐忑,“这玩意儿…靠谱不?别半夜烧了或者不热了,把小鸡全冻嗝屁了!”
“装了温控器,设好温度自动断电。”王龙飞检查着线路,语气沉稳,“比烧煤安全,比灯泡省心。先试一批。”
第二步是引种。权衡再三,他们没敢直接上马孵化——技术门槛太高,风险太大。王龙飞托人联系了一家信誉不错的种鸡场,分三批订了鸡苗:一批刚出壳的雏鸡(100只),一批已育雏60天的青年鸡(150只),再加一批即将开产的蛋鸡(200只)。这样,加上现有还能下点蛋的老鸡,梯队算是初步建起来了。
鸡苗运到那天,场面热闹又紧张。毛茸茸的雏鸡叽叽喳喳地挤在育雏区的保温灯下,青年鸡扑腾着翅膀好奇地打量新环境,新来的产蛋鸡则略显惊慌地缩在角落。整个鸡舍顿时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味道。
“这…这也太味儿了!”李强捂着鼻子,被氨气味呛得直咳嗽,“比老鸡舍味儿冲多了!密度大了就是不行!”
“通风得跟上。”王龙飞皱着眉,检查新安装的排风扇,“粪便每天清两次,垫料勤换。不然容易生病。”
管理压力陡增。不同日龄的鸡,饲料配方、饮水要求、光照时间、免疫程序全都不同。王龙飞把种鸡场提供的饲养手册翻烂了,还在网上查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分区的每日管理清单,贴在鸡舍门口。
李强负责具体执行,喂料、加水、清粪、观察鸡群状态…忙得团团转。尤其是育雏区,温度湿度一点不敢马虎,半夜都得起来看两眼温控器。
“飞哥!这小鸡…咋有点扎堆?是不是冷了?”
“飞哥!青年鸡料吃得好少!是不是该驱虫了?”
“飞哥!新来的蛋鸡…咋不下蛋啊?应激了?”
问题一个接一个。王龙飞一边查资料,一边给种鸡场的技术员打电话求助,一边现场摸索调整。交了不少“学费”——几批鸡因为温差应激、换料不适、甚至一次误操作导致的断水,损失了一些,心疼得李强直跺脚。
但渐渐的,摸到门道了。育雏区的成活率上来了,青年鸡羽毛光亮起来,新来的产蛋鸡也逐渐适应,开始零星下蛋。老鸡淘汰后留下的产量空缺,被新鸡稳稳地接上了。
视频里,他们如实记录了鸡舍改造、引种入舍、手忙脚乱的管理和遭遇的挫折,没有回避损失和教训。
标题带着摸索的痕迹:《鸡群梯队化改造完成!分批引种,精细管理,交学费中成长!》
评论区成了大型养殖交流现场:
“博主敢干!梯队化是方向!”
“育雏保温是关键!温度计多放几个!”
“不同日龄饲料不同!博主细心!”
“通风!通风!氨气味大易得呼吸道病!”
“心疼损失…但理解…都是这么过来的!”
“期待稳定产蛋!”
“黄土坡老农”发来长语音,细致指导:“娃们迈出关键一步!梯队化好!然管理须极致精细。育雏重保温通风,防堆压腹泻。青年鸡重营养均衡,促骨骼发育。产蛋鸡重光照稳定,保高产持久。免疫程序须严格遵循,记录详实。切记:防大于治!日常观察是关键,病鸡及时隔离,莫因小失大。”
王龙飞把这段话录下来,反复播放,和李强一起学习。
希望,有时不是一蹴而就的顺利,而是在不断试错、交学费、甚至付出代价的过程中,艰难积累出的经验和底气。它藏在每一个精心调整的温度参数里,每一款科学配比的饲料里,每一次及时有效的防疫里。
鸡舍里的味道依然不好闻,管理依然繁琐累人,但看着不同分区的鸡群健康成长,产蛋量稳步提升,供应逐渐稳定,两人心里那份踏实感,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