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鸡育肥出售的决定虽然艰难,但带来的现金流和冷库空间的释放,让王龙飞和李强松了一口气。然而,看着空了大半的鸡舍,和网店后台对“本味土鸡蛋”持续不断的咨询和订单,一个新的、更长远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飞哥,”李强清点着所剩不多的产蛋鸡,眉头又锁死了,“这么下去不行啊!老鸡一批批淘汰,新鸡接不上茬!蛋的产量波动太大!今天订单多,明天就没蛋可发!客户等不及就跑了!咱这鸡蛋生意…做不长久啊!”
王龙飞没吭声,手指在旧账本上无意识地敲着。这问题他早就想到了。农业最怕的就是断档。蔬菜有季节,鸡也有产蛋周期。靠天吃饭,凭运气卖货,永远被动。
“得分批。”他忽然开口,语气笃定,“像种菜育苗一样,把鸡群也分成不同批次,错开日龄,保证任何时候都有足够多的鸡在产蛋高峰期。”
李强眨巴眼:“分批?咋分?一批批买小鸡?那得多麻烦?成本也高啊!”
“不自繁自养,永远被动。”王龙飞眼神锐利起来,“咱得建个小型的育雏舍!自己孵小鸡!或者,定期引进不同日龄的青年鸡!形成梯队!”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拿过一张废报纸,背面画起了草图:
“把鸡群分三到四批。批次一:产蛋主力军(日龄150-300天,高峰期的鸡),保证当前供应。批次二:后备青年鸡(日龄60-150天),正在发育,准备接替。批次三:刚离温的雏鸡(日龄1-60天),精心育雏,奠定基础。甚至…批次四:孵化中的种蛋。”
“这样,”他笔尖点着草图,“任何时候,都有一批鸡在产蛋,一批在长大,一批在育雏。淘汰老鸡时,新鸡已经准备好接班了!产量波动小,供应稳定!”
李强听得眼睛发亮,但很快又面露难色:“飞哥…这…这得投多少钱啊?育雏舍!孵化器!保温设备!不同阶段的饲料!还得请更专业的人伺候!小鸡可比大鸡娇贵多了!万一闹个鸡瘟,一死一大片…”
“我知道。”王龙飞深吸一口气,“投入大,风险高。但这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小打小闹,永远看天吃饭。咱可以先小规模试。”
他琢磨着:“育雏舍,就用西头那间闲置的旧库房改造,保温做好。孵化器…先买个小型的,试试自孵种蛋,成本低,但技术难掌握。或者…更稳妥点,先联系靠谱的种鸡场,定期采购一批批不同日龄的青年鸡,虽然成本高些,但风险小,见效快。”
“那…那也得不少钱啊…”李强掰着手指头算,“买鸡苗、建鸡舍、买设备、耗电、专人管理…这前期投入,得卖多少鸡蛋才能回本啊?”
“账不能这么算。”王龙飞摇头,“稳定供应,才能留住客户,才有品牌溢价。老是断货,客户流失了,损失更大。而且,鸡粪是优质肥料,稳定产出的鸡粪,也能反哺大棚和果园,减少外购肥料成本。”
他顿了顿,补充道:“分批养殖,还能优化免疫程序,不同日龄的鸡分开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喂料、管理也更科学,料蛋比(饲料与产蛋的转化率)能提高,长期看,是省钱的。”
思路越来越清晰,但压力也显而易见。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而且涉及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对他们俩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晚上更新视频,王龙飞坦诚地分享了目前的困境和初步构想。
标题带着探索的意味:《鸡蛋供应断档愁人!考虑分批养殖,实现全年稳定供应!求支招!》
评论区瞬间变成了经验交流区:
“博主思路对!必须分批!自繁自养是正道!”
“建议先外购青年鸡试水,自孵技术门槛高!”
“育雏保温是关键!电热伞、地暖都得考虑!”
“不同阶段饲料配方不同,博主得学习!”
“支持产业化!期待稳定吃到你家鸡蛋!”
“黄土坡老农”发来长语音,语气严肃:“娃们想到点子上了!养殖业欲稳定,必走批次化、全进全出之路。然投入巨大,技术性强,切勿冒进。可先外购少量不同批次青年鸡试养,积累经验,再逐步自繁。重中之重:防疫!免疫程序须科学,隔离消毒须严格!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王龙飞把这条语音反复听了几遍,记下了“全进全出”、“免疫程序”、“隔离消毒”几个关键词。
希望,有时不是维持现状的安逸,而是向着更稳定、更高效、也更艰难的模式主动进化。它藏在未雨绸缪的规划里,藏在接受新知识的勇气里,藏在每一笔为长远发展而投入的资金里。
这批老母鸡的淘汰,像一个信号,催促着他们向更成熟的养殖模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