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热闹劲儿还没完全过去,地里大棚里的活儿依旧繁重。王龙飞和李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那点被陌生人认可的暖意,还没散尽。
这天晚上,王龙飞正对着账本发愁下一批农药和肥料的钱从哪挤出来,李强抱着手机,忽然“咦”了一声。
“飞哥,你看这个!”他把手机屏幕怼到王龙飞眼前。
是一条来自老粉丝“晋味飘香”的长篇私信,语气很认真:
“博主,一直关注你们,种地确实辛苦,尤其看你们为资金发愁。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你们现在种菜产生的老叶、次果、还有间下来的菜苗,其实都是很好的青饲料。我看你们院子地方也不小,有没有考虑过小规模养点家禽?比如几十只鸡或者十几只鹅?
“一来,这些‘下脚料’可以喂它们,减少浪费,降低饲料成本;二来,禽类粪便腐熟后是顶好的有机肥,能反哺菜地,减少化肥购买,还能改善土壤;三来,鸡蛋、禽肉本身也能卖钱,或者作为特色农产品搭配蔬菜销售,增加收入渠道。这叫‘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效益能提升不少。
“当然,前期也得投入点苗钱和简易棚舍的钱,但长远看,应该能缓解你们一部分压力。仅供参考哈!”
后面还附了几张她自己小院养鸡和堆肥的照片,看着挺像那么回事。
王龙飞盯着屏幕,反复看了两遍,没立刻说话。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炕桌。
李强却兴奋起来:“飞哥!这大姐说得在理啊!咱每天间那么多菜苗,老叶子,还有那些歪瓜裂枣的番茄黄瓜,喂鸡喂鹅正合适!省了饲料钱!鸡粪肥地又是一笔!鸡蛋现在卖得可贵了!土鸡蛋更值钱!这主意好!”
王龙飞皱着的眉头没松开:“养鸡…说得轻巧。鸡苗要钱,搭棚子要钱,打疫苗防病要钱,还得专人伺候。万一闹鸡瘟,血本无归。这风险…不小。”
“咱可以先少养点试试嘛!”李强不甘心,“就先弄二三十只鸡苗,花不了几个钱!棚子咱自己用旧材料搭,就跟搭大棚一样!防疫…咱上网学!那么多人都能养,咱就不行?”
王龙飞沉默着,目光扫过院子里堆着的那些间下来的嫩菜叶和淘汰的次果。这些东西,平时要么喂了黄豆,要么就直接扔地里沤肥了,确实浪费。
他又想起买化肥农药时那捉襟见肘的窘迫。如果真能自己产生一部分肥料…
“再说,”李强越说越起劲,“咱还能拍视频!‘种菜小哥开始养鸡啦!’这话题多新鲜!网友肯定爱看!说不定还能带点货!”
这话戳中了王龙飞。网络的关注和互动,现在是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之一。
他深吸一口气,拿过手机,给“晋味飘香”回了条消息:“谢谢您的建议!我们认真考虑一下。养鸡确实没经验,怕搞砸了。”
对方很快回复:“没事!慢慢来,从小规模开始,积累经验。网上有很多资料,也可以请教村里有经验的老人。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我。”
放下手机,王龙飞对李强说:“明天…先去打听打听鸡苗啥价,怎么防疫。再问问村里谁家养鸡养得好,去取取经。”
“得嘞!”李强一拍大腿,乐了。
第二天,两人一边干地里的活,一边抽空打听。鸡苗价格不高,防疫程序听起来也不算太复杂。村里养鸡的人家不少,但都是散养几只下蛋自家吃,真正规模养殖有经验的不多。
晚上,两人又凑在炕桌上算账。把买鸡苗、搭简易鸡舍、买基础药物疫苗的钱粗略算了一下,数字不大,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需要咬牙的决定。
“干吧,飞哥!”李强眼神热切,“这点风险,咱担得起!万一成了,往后肥料钱能省下不少!”
王龙飞看着账本,又看看窗外黑黢黢的院子,仿佛能看到一群小鸡仔在那里叽叽喳喳跑动的场景。他最终点了点头:“行。先订五十只鸡苗。棚子…就用搭大棚剩的旧竹竿和塑料布凑合一个。”
视频更新时,王龙飞把这件事也提了一句,标题带着点试探:《粉丝建议搞养殖,小鸡仔快来了?》。
评论区果然又热闹起来:
“种养结合!博主思路打开了!”
“期待小鸡!以后是不是有土鸡蛋卖了?”
“鸡粪肥地好啊!绿色循环!”
“博主小心鸡飞狗跳!哈哈!”
“支持!多元化发展!”
“黄土坡老农”也留言:“主意不错。鸡舍选址要向阳干燥,远离菜苗,防啄。粪便需腐熟再用,不然烧苗。”
几天后,一辆小货车突突地开到了院外。司机搬下来两个叽喳作响的塑料筐,里面是毛茸茸、挤成一团的黄色小鸡仔,叫声脆生生的。
王龙飞和李强像接宝贝一样把筐子搬进院子。黄豆好奇地凑上来嗅,被李强赶紧抱开。
临时用旧网片、竹竿和塑料布搭起来的简易鸡舍已经弄好了,虽然简陋,但能遮风避雨。两人小心翼翼地把小鸡仔捧进去,撒上泡软的小米和切碎的菜叶。
小家伙们立刻活跃起来,啄食、喝水、叽叽叫,给寂静的院子增添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热闹。
王龙飞拿着手机,记录下这小鸡入舍的“历史性时刻”,镜头里,他的嘴角难得地带着轻松的笑意。
李强更是兴奋,已经开始琢磨着给鸡舍安装自动饮水器,以及怎么拍出更吸引人的“小鸡日常”视频。
新的尝试,伴随着新的希望和未知的风险,就这样在这片小小的农家院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