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的骨架和地下储热系统算是勉强立起来了,但最关键的覆盖塑料膜,成了王龙飞一个人啃不动的硬骨头。
那大卷厚重透明的塑料布,展开来面积惊人,在冬日的冷风里猎猎作响,像一头难以驯服的巨兽。一个人想把它准确地覆盖在歪斜的棚架上,拉平、绷紧、压实,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别提还要在塑料布上扯紧一道道固定用的钢丝,压上防止风掀的土袋。
王龙飞对着那卷塑料布发了半天呆,搓着冻得通红的手,第一次感到了束手无策。这钱,省不了;这忙,也得请。
他硬着头皮,去村里平时还算说得上话的几户人家敲门。递上烟,陪着笑,说明来意:“叔,哥,我那儿棚子差不多了,就差盖塑料布,一个人实在弄不了,想请大家帮把手,管饭,有酒!”
大多数乡亲看他折腾这么久,虽觉得他瞎鼓捣,但也好奇这“破烂大棚”最终能成啥样,加上乡里乡亲抹不开面子,便都点头应了。也有两家推说忙,走不开。
第二天一早,约莫七八个汉子裹着厚棉袄,揣着手,溜溜达达来到了地头。看到那依着土崖、用旧竹竿砖头搭起来的歪扭骨架,和地上那卷巨大的塑料布,都乐了。
“飞娃子,你这棚子…架势挺别致啊!”有人打趣道。
“这塑料布可不便宜吧?你小子是真舍得下本!”
“赶紧的,弄完喝酒!这大冷天的!”
王龙飞赶紧给大伙散烟,陪着笑脸。人多力量大,指挥却成了问题。他自个儿也是半瓶水,只能凭感觉比划:“这边拉高点儿!”“慢点慢点,别扯破了!”“那边压住压住!”
好在庄稼汉都是干活的好手,虽然棚子歪斜,但道理相通。有人爬高,有人拉边,有人扯线,有人铲土。号子声、笑骂声、塑料布被风鼓动的哗啦声、铁锹铲冻土的咔嚓声…响成一片,冷清的地头顿时热闹起来。
黄豆兴奋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被呵斥了也不怕,摇着尾巴凑热闹。
过程依旧磕绊。塑料布被风吹得乱飘,好不容易压住这头,那头又翘起来;固定钢丝时力道没使匀,塑料布绷出了难看的褶皱;覆土压边时,差点把塑料布扯破…
但人多终究好办事。忙活了小半天,那巨大透明的塑料布总算勉强罩住了棚架,虽然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松松垮垮,但好歹是盖严实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把那些破旧的草帘子用绳子拉上棚顶,晚上可以放下来保温。
看着眼前这座终于披上“外衣”、在冬日阳光下反射着不规则光晕的大棚,王龙飞长长舒了口气,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晚上,他在邻居家宽敞的堂屋里摆了两桌。菜不算精致,但量大实惠:炖得烂乎乎的大锅菜,油汪汪的炒鸡蛋,自家腌的咸菜,还有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馒头。酒是本地散装的老白干,劲儿冲,但暖身子。
几杯酒下肚,气氛热络起来。汉子们不再调侃他的大棚,话头转到了庄稼经、天气预测、家长里短。有人拍着他肩膀:“飞娃子,能折腾!像你爹年轻时!”有人给他出主意:“塑料布拐角那儿还得加层草垫,不然风一刮准撕口子。”“晚上值夜勤看着点炉子,别睡死喽!”
王龙飞端着酒杯,听着这些带着酒气的、朴实甚至粗粝的关心和指点,心里暖烘烘的,比喝了酒还烫。他不住地点头,给大家倒酒,说着感谢的话。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不再是最初那个格格不入的、被暗中嘲笑的“返乡青年”,似乎真正被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接纳了一点。
席散人归,王龙飞带着微醺的醉意和满身疲惫回到冷清的老屋。但他没立刻睡下,而是撑着打开电脑,将今天众人帮忙盖膜的热闹场景剪辑出来。
视频里,是乡亲们笨拙却卖力的协作,是被风吹鼓的塑料布,是大家号子声中的忙碌,是晚上酒桌上通红的脸膛和真诚的笑容。
他给视频起名:《大棚终于封顶!感谢乡亲们帮忙!》
上传后,他瘫倒在炕上,几乎瞬间就睡了过去。
第二天醒来,摸过手机一看,视频评论区又炸了。
“感动!乡亲们好可爱!”
“这大棚看着有点歪,但莫名带感!”
“博主融入农村了!恭喜!”
“注意晚上保温啊!看着就冷!”
“坐等棚内温度测试!”
他一条条看着,笑着回复。窗外,阳光照在那座新落成的、略显滑稽却凝聚了无数心血和帮助的大棚上,塑料布反射着耀眼的光。
炉火已经生起,地下铁桶里的水正在缓慢加热。希望,在这简陋的棚子里,随着温度一点点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