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上了发条,在王龙飞身上咔哒咔哒地转得飞快。
天不亮就下地采摘,露水打湿裤脚;紧赶慢赶送完县城的几家老客户;下午一头扎进那间堆满泡沫箱、冰袋和胶带的临时“打包车间”,称重、包裹、填单,忙得头晕眼花;傍晚雷打不动跑去镇上的快递点发货;晚上回来还要强撑着剪辑视频、回复雪片般的私信和评论。
累,是真累。身体像一架透支的机器,每个关节都在呻吟。但心里那点被远方陌生人点燃的火苗,却支撑着他不敢停下。
破面包车后厢的泡沫箱越摞越高,发往的城市也越来越远。北京、上海、广州…那些他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大城市名字,如今真切地印在他的快递单上。
利润,依然薄得像张纸。他精打细算到每一个泡沫箱的尺寸,每一毫升冰水的用量,胶带都舍不得多缠一圈。网友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能把价格定在一个勉强覆盖成本、略有盈余的水平,但前提是他必须把自己的人工和时间压缩到极致。
他开始更细致地记录。一个破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某月某日,寄往上海,3斤野菜,泡沫箱成本x元,冰袋x元,快递费x元,实际收入x元,盈余x元。
数字冰冷,但看着那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微薄的盈余,他心里却有种异样的踏实。这是他自己一拳一脚打出来的,干干净净。
屏幕那边的世界,也越来越鲜活。不再只是冰冷的订单和地址,而是有了具体的人和故事。
那个在上海打工的山西小伙,每次收到野菜都要发来一大段话,说就着这口家乡味才能咽下外卖;那个广州的白领妈妈,会晒出用他寄去的野菜给孩子做的辅食,夸赞绿色健康;还有那个总爱在评论里给他提种植建议的“黄土坡老农”,偶尔也会私信问他某种野菜现在的长势,像位远方的师傅。
互动多了,点子也多了。有网友建议他别光卖野菜,可以搭配点自家晒的干菜或者腌的咸菜;有人让他试试直播采摘过程,更直观;还有人提醒他该申请个品牌或者商标,保护起来。
王龙飞一边摸索,一边尝试。他试着晒了点萝卜干,切成条,在院里支起簸箕晾晒,拍成视频发出去,很快被预订一空。腌咸菜他还不熟练,失败了几缸,但没人笑话他,反而在评论里分享起自家祖传的腌菜方子。
他甚至真鼓起勇气,用那台二手运动相机尝试了一次清晨采摘的直播。画面晃动,他话不多, 只是埋头干活,偶尔回答几句弹幕问题。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不少人说就爱看这原生态的劳作,踏实。
黄豆也成了小网红,它在地埂上追蝴蝶、打滚撒欢的憨态,总能收获一堆“云吸狗”的欢呼。
慢慢地,他的视频账号不再只是一个卖菜的窗口,更像是一个连接城乡的小小驿站。城里人在这里寻找失落的乡土记忆和安心食材,他则通过屏幕,窥见另一种生活的轮廓,收获着前所未有的认同和价值感。
这天晚上,他算完又一笔细账,看着那个虽然增长缓慢但确实在增加的盈余数字,又看了看窗外静谧的田野和屋里堆着的待发货物。
身体依旧疲惫,心里却不再像刚回村时那样空落和迷茫。
这条路,是被生活硬生生逼出来的,走得磕磕绊绊,满身泥泞。利润微薄,前路依旧漫长辛苦。
但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每一份来自远方的认可,都像一盏微灯,照亮他前行的沟坎。
他关了灯,躺倒在炕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炕沿那本密密麻麻的账本上。
薄利之下,是生活沉重的分量,也是希望微光的重量。他得扛住了,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