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山乡草木葱茏,十一校联动“星光科创节”在青山小学盛大启幕。校园里,孩子们的科创作品琳琅满目:用竹材搭建的太阳能灌溉装置、嵌入传感器的森林防火预警仪、结合传统木雕的乡村导航牌、利用废弃物制作的环保分类箱……每一件作品都扎根乡土需求,融合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与实践智慧。这是新三年“星光成长工程”的核心活动,旨在让科创教育走进山乡,让孩子们在解决家乡实际问题中,点燃创新火花,织就属于自己的科技梦想。
“科创不是城里孩子的专利,山里的孩子同样有无限的创造力。”陆星衍站在科创节开幕式的舞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孩子们筹备科创作品的花絮——有的钻进竹林挑选合适的竹材,有的蹲在田间观察农作物生长,有的围着科技老师请教编程知识,有的和村民沟通了解实际需求,“‘星光科创节’的核心,是让孩子们‘从乡土中来,到乡土中去’,用科创思维解决家乡的实际问题,让科技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力量。”
苏念为孩子们介绍了科创节的三大板块:“‘乡土科创作品展’展示大家结合家乡需求设计的作品;‘科创实践挑战赛’让孩子们现场完成指定任务,考验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专家面对面’邀请高校教授、科技工作者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指导作品优化。”
开幕式后,乡土科创作品展率先开展。小浩带领的“竹韵科创小组”带来的“太阳能竹制灌溉装置”围满了观众。“我们村很多农田离水源远,村民灌溉很不方便。”小浩一边演示装置,一边介绍,“这个装置用山里的竹材做输水管,搭配太阳能水泵,能自动抽取河水灌溉农田,还能通过手机App控制开关和水量,既环保又省力。”
现场的农业专家认真查看了装置,点头称赞:“这个设计非常贴合乡村实际,竹材成本低、易获取,太阳能供电解决了山区电力不足的问题。只要优化一下水泵的功率和输水管的密封性,完全可以投入实际使用。”
林林带领的“木雕科创小组”的“智能防火木雕导航牌”也备受关注。“我们山里树林茂密,容易发生火灾,而且山路复杂,救援人员很难快速定位。”林林按下导航牌上的按钮,屏幕立刻显示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和周边地形,“这个导航牌不仅能为村民和游客指引方向,还内置了烟雾传感器,一旦检测到火情,会自动向村委会和消防部门发送预警信息。”
消防专家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把传统木雕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解决了山区防火和导航的难题。如果能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续航能力,实用性会更强。”
新加入的柳溪小学的小敏带来的“环保秸秆编织机”,同样赢得了阵阵掌声。“我们村每年收获后,有很多秸秆被焚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小敏说,“这个编织机可以把秸秆加工成编织材料,用来编篮子、坐垫等生活用品,既环保又能增加村民收入。”
环保专家鼓励她:“这个作品非常有意义,契合了乡村环保的需求。如果能优化机器的效率和编织的多样性,市场前景会非常广阔。”
科创实践挑战赛环节,孩子们面临的任务是“设计一款乡村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来自十一所学校的二十支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利用现场提供的竹材、纸板、传感器等材料,完成设计、制作和演示。
阿雅带领的“溪流科创小组”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调研乡村垃圾的种类和处理现状,有的负责设计回收箱的结构,有的负责安装感应分类装置,有的负责撰写使用说明。“我们设计的回收箱有四个分类格,分别对应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内置感应传感器,投放时会自动播报分类知识,还能通过App提醒村委会及时清运。”阿雅自信地介绍。
评委们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高分:“这个设计考虑周全,既符合垃圾分类的要求,又结合了乡村的实际情况,操作简单易懂,非常适合在乡村推广。”
“专家面对面”环节,孩子们围在专家身边,积极请教问题。“教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灌溉装置更节能?”小浩问。
高校教授耐心解答:“可以优化太阳能板的角度,提高光能转换效率;同时采用滴灌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我们实验室可以为你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你们改进作品。”
“老师,我们的防火导航牌续航时间太短,怎么办?”林林请教。
科技工作者回应:“可以采用太阳能充电和蓄电池备用的双供电模式,同时优化芯片的功耗,延长续航时间。我们可以为你们提供更节能的芯片和传感器。”
科创节期间,还举办了“科创进校园”公益讲座。高校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知识;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操作,激发他们的科创兴趣。
“原来科技这么神奇,能解决这么多问题!”松林小学的小宇兴奋地说,“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科技知识,设计更多有用的作品,帮助家乡发展。”
石泉小学的小冉也表示:“通过这次科创节,我知道了科创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就能用科技改变生活。”
科创节闭幕式上,组委会评选出了“最佳创新奖”“最佳实用奖”“最佳团队奖”等多个奖项。小浩团队的“太阳能竹制灌溉装置”、林林团队的“智能防火木雕导航牌”、阿雅团队的“乡村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作品获得了最高奖项“星光科创金奖”。
当苏念和陆星衍为孩子们颁发奖牌和证书时,小浩激动地说:“谢谢老师们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的科创梦想得以实现。我们一定会继续优化作品,让它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帮助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
青山小学的李校长感慨道:“‘星光科创节’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创梦想,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我们的教育只注重课本知识,现在通过科创活动,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活动结束后,不少企业和公益组织表示愿意支持孩子们的科创作品落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承诺,将资助小浩团队优化“太阳能竹制灌溉装置”,并在部分乡村试点推广;一家环保企业表示,将帮助小敏团队改进“环保秸秆编织机”,并收购相关产品,助力村民增收。
夕阳西下,孩子们抱着自己的科创作品,依依不舍地告别。“小浩,我们以后要经常交流,一起优化作品!”林林说。
“好!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线上交流群,分享各自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小浩回应道。
“阿雅,下次科创节我们一起合作,设计一个更棒的作品!”小敏拉着阿雅的手说。
“没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乡村旅游,设计一款智能导览系统。”阿雅笑着答应。
苏念和陆星衍站在校园里,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欣慰。“从图书漂流到科创节,从简单的手作到复杂的科创作品,孩子们的成长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苏念轻声说。
陆星衍点点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科创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科创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助力乡村发展,这就是‘星光科创节’的意义所在。未来,我们会把科创教育纳入常态化活动,建立‘星光科创实验室’,邀请更多专家指导,让更多孩子的科创梦想得以绽放,让科技与乡土共生共长,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篇。”
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里,孩子们的科创作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苏念和陆星衍知道,“流动星空”的科创之旅才刚刚开始。那些扎根乡土的科创梦想,那些孩子们眼中的光芒,终将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让科技之光照亮山乡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在创新与实践中勇敢成长,让乡村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份科创与乡土的交融,也将成为星光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指引着孩子们向更远的未来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