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如同融化的金子,缓缓流淌在巴乃村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我们一行五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踏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这个边陲小村。连续七天的野外勘探与古楼历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孙雪靠在我肩上,脸色苍白如纸,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她的感应能力在古楼中过度消耗,此刻连站稳都显得吃力。我不得不伸手搀扶住她单薄的肩膀,能感觉到她微微的颤抖。
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村子了。我轻声安慰道,同时调整姿势让她靠得更舒服些。
何甜甜的情况稍好,但她的专业装备包已经沾满泥土,原本鲜亮的橙色此刻变得灰扑扑的。她不时停下来揉着酸痛的膝盖,嘴里嘟囔着:这山路比我们去年在喀喇昆仑山脉勘探时还要难走...
龙渊依旧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走在队伍最前方开路。但若是细看,就能发现他眼角的皱纹比进山前深了不少,握着剑柄的手指关节微微发白。这位经历过无数险境的老兵,也在此次探险中耗尽了心力。
姬昭默默跟在队伍最后,她的目光始终凝视着远方的雪山,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问题。偶尔,她会停下脚步,从随身的布袋中取出罗盘测量方位,然后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终于看到炊烟了!何甜甜突然兴奋地指向远处。
只见村口已经聚集了一群村民,老村长站在最前面,不停地向我们来的方向张望。看到我们的身影,老人快步迎了上来,粗糙长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叶教授,你们可算回来了!这整整七天,可把我们担心坏了!
他身后几个村民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这几天的异常现象。
山上总传来怪声,像是千军万马在厮杀!一个中年猎户比划着,我打猎二十年,从没听过这种声音。
夜里还有绿光闪烁,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补充道,就在古楼那个方向,一闪一闪的,可吓人了!
我听见了野兽的咆哮,年轻的小伙子信誓旦旦地说,但不是狼,也不是熊,那声音...像是从地底传来的!
这些描述与我们在地下古楼经历的危险不谋而合。我强压下心中的波澜,拍拍老村长的手背,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
让您和大家担心了。我们在山上确实有些发现,但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何甜甜放下装备包,插话道:村长,那些怪声很可能是山风穿过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形成的。历史上类似现象在很多地方都有记载,比如广西的乐业天坑群,就曾因为特殊的气流产生过所谓的地狱之音
她试图用科学解释安抚村民,但老村长固执地摇头,脸上的皱纹因忧虑而显得更深:不,不一样...我爷爷在世时就说过,那是古楼里的守陵人在发怒。老一辈传下来的话,不会有错。
走进我们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煤油灯昏黄的光晕在帆布上投下摇曳的影子,为这个简陋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帐篷中央摆着一张从村民家借来的老旧木桌,上面铺着何甜甜特意准备的洁白棉布——这是专业考古工作的基本要求,确保文物不受污染。
我小心地从背包中取出那串在古楼中获得的青铜铃铛,轻轻放在桌面上。铃铛在灯光下泛着幽绿的光芒,表面的纹路仿佛具有生命般缓缓流动。仔细观察,那些纹路时而如波浪起伏,时而如星图闪烁,变幻莫测。
让我用仪器检测一下。何甜甜打开她的专业设备,开始对铃铛进行扫描,铜锡比例接近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标准,但是...等等,这里面含有一些未知的微量元素。
她调整着仪器参数,眉头越皱越紧:这些元素的同位素比例很特别,不像是地球上的矿物。我推测可能来自陨石,或者是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特殊矿物。
孙雪戴上白手套,凑近仔细端详铃铛。她的指尖轻轻拂过铃铛表面,呼吸变得轻缓而绵长:
这些纹路...似乎是某种古老的音律符号。你们看,这个螺旋纹代表的是音,那个折线纹则像是音——这与古代中国的五声音阶体系非常相似。
她抬起头,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去年在西藏萨迦寺考察时,我见过类似的法器。当地僧人用它们进行深度冥想,据说能够沟通天地能量。
我点头表示认同,同时补充道:根据我在天宫文献中的研究发现,这应该是一套密码铃铛。每个铃铛代表一个特定的音符,只有按照正确的顺序摇响,才能打开古楼的主入口。
说着,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铃铛,指向其内部的复杂构造:更重要的是,这些铃铛被施加了特殊的痋术——一种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的古老巫术传统。历史上,痋术常被用于保护重要场所,比如大理古城的某些密道就采用过类似的保护机制。
何甜甜好奇地凑近,几乎把脸贴到铃铛上:就像现代的密码锁一样?这太神奇了!我在大学研究过密码学发展史,从古罗马的凯撒密码到现代的RSA加密算法,但这种用音乐作为密钥的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
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记录,继续发问:能具体说说音律组合的原理吗?我记得古琴谱《碣石调·幽兰》就是用特殊的符号来代表音高,或许这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
我详细解释道:这套系统比现代密码锁要精密得多。这些铃铛的共鸣频率必须精确匹配,就像战国时期的编钟需要精心调音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任何错误的顺序都可能触发古楼的防御机制——我们在山上遭遇的毒气陷阱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引用了着名的考古案例:类似的设计在玛雅文明的科潘遗址中也出现过,那里的声控机关只有念诵特定频率的咒语才能激活。
龙渊抱着剑站在帐篷角落,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何时行动?他的问题简洁直接,充分反映出军人注重实效的性格特点。
我看了眼腕表,又望向帐篷外渐渐暗淡的天色:明天日出时分。根据天宫文献的记载,古楼的主入口只有在晨曦的第一缕光照射到湖面时才会显现。
我展开一张精心手绘的地形图,指向村外那个被群山环抱的湖泊:那里的地形非常特殊,阳光在特定角度的折射会产生光学幻象——类似于埃及金字塔入口的设计原理,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角度才能看见入口。
孙雪皱眉道:但我们必须先破解音律密码。我能感觉到这些铃铛蕴含的能量极不稳定,如果顺序错误...她的话没有说完,但帐篷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何甜甜提议:要不要试试声谱分析?我带了便携式声谱仪,可以录制每个铃铛的声音进行频率比对。她开始翻找背包,拿出一个巴掌大小的精密仪器。
就在这时,姬昭缓缓走近桌子,她的目光始终锁定在铃铛上,仿佛在与之进行无声的交流。
这些纹路让我想起一些古老的传说,她轻声说道,手指在空中虚划着特定的轨迹,在滇西北地区的纳西族古老经文中,记载着一种被称为青铜语的通信方式,用特定的音律传递秘密信息。
她转向帐篷外初现的星辰,继续说道:或许...我们需要结合星象来解读这些密码。她指着刚刚升起的北斗七星,根据古籍记载,星辰的位置会影响特定材质的共鸣频率。明晚子时,北斗七星将运行到年度最佳位置,这可能是我们破解密码的关键时机。
龙渊冷哼一声:星象?不如依靠实力和准备。我建议先侦察湖泊周边地形,确保没有其他势力的埋伏。他的谨慎源于丰富的实战经验——历史上许多考古队都因忽视安全措施而遭遇不测,比如1922年图坦卡蒙墓的发掘就伴随着一连串神秘死亡事件。
我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出详细计划:这样吧,今晚我们分头准备。孙雪和何甜甜负责用声谱仪分析音律密码,同时参考《乐律全书》《神奇秘谱》等古籍;龙渊带领村民在湖泊周边巡逻,确保安全;姬昭继续研究星象与铃铛的关联;我则整理天宫文献,寻找更多线索。
我特别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就像二战时期破解恩尼格玛密码需要数学家、语言学家和工程师的多学科协作一样,我们现在也必须集思广益,各自发挥专长。
老村长端着热茶和糌粑走进帐篷,关切地说:先吃点东西吧,你们一定饿坏了。他放下食物,压低声音继续说道: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说,古楼里藏着记载祖先智慧的青铜秘卷——但凡是触碰它的人,都会遭遇可怕的诅咒。
他的故事为整个事件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让我不禁想起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电影中的冒险元素。但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复杂和危险。
夜深了,帐篷里依然灯火通明。孙雪和何甜甜围坐在桌边,用声谱仪仔细测试每个铃铛的共振频率;龙渊在外巡逻的沉稳脚步声隐约可闻;姬昭在星空下铺开星图,认真记录着星辰的轨迹;我则埋头于泛黄的古文献中,寻找着密码的蛛丝马迹。
铃铛偶尔会发出轻微的嗡鸣声,仿佛在回应我们的努力,又像是在诉说着千年未解的秘密。这个夜晚,注定无人入眠。我们都在为明天的行动做着最后的准备,每个人都明白,这可能是揭开古楼千年之谜的关键时刻。
窗外,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缓缓移动,星光洒在青铜铃铛上,那些古老的纹路在星光照耀下,似乎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