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青林镇,空气中依然残留着暑气,但山间的风已然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清爽。李腾婉拒赴省城学习机会的决定,如同在红星县这潭不算大的池水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缓缓扩散开来。
在青林镇政府内部,反应各异。宋知远书记对李腾的选择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和更深的信任,在许多场合明确表态:“李腾同志这种不慕虚名、扎根基层的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个干部学习!青林镇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需要的就是这样沉得下心、干得实事的干部!”他将更多涉及经济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权限下放给经发办,让李腾能够更顺畅地施展拳脚。
镇长吴国忠态度依旧持重,但也在不同场合肯定李腾“有定力,能干事”。而副镇长钱卫东,则在私下里流露出几分不屑与嘲讽:“到底是年轻人,眼皮子浅,只顾着眼前一亩三分地,错过这种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以后有他后悔的!”他和他身边的小圈子,似乎认定了李腾是“因小失大”,更加笃信自己“稳妥至上”的为官哲学。
外界的议论,李腾有所耳闻,但他无暇也无意去理会。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青林镇这片正在焕发生机的土地上,如同一个老农,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精耕细作,他要的不是一时的喧哗,而是秋后实实在在的收成。
他的“深耕”,首先体现在对云雾村茶叶产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探索上。
茶炭疽病的风波过后,李腾深刻认识到技术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极端重要性。他不再满足于依赖外部专家的偶尔指导,而是推动建立了“镇—村—组”三级联动的茶园管护责任制。他将省农科院专家留下的技术要点,结合本地实际,细化为通俗易懂的《云雾村茶园月度管护手册》,发放到每一位参与管护的村民手中。同时,他要求经发办小陈定期收集气象信息,并与县农业局茶果站建立热线联系,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或极端天气。
“李主任,这是不是太细了?老祖宗种地也没这么多规矩。”有老农嘀咕。
李腾耐心解释:“大叔,咱们这茶,将来是要卖出大山,甚至卖出东原省的,不比自家种点菜自己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质量不稳,牌子就立不住。”
更重要的是,他启动了《青林云雾茶地方生产标准(初稿)》的制定工作。他组织镇农技站的力量,并邀请县农业局赵晓波副局长(以其专业身份)担任顾问,开始系统地记录、整理云雾村特定小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数据,以及茶苗生长周期的各项指标。他目标明确:“我们要做的,不是模仿龙井、碧螺春,而是要定义属于我们青林自己的‘云雾茶’特质。有了标准,以后扩大种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甚至定价,都有了科学依据。”这项工作繁琐而漫长,却是在为产业的未来铺设坚实的基石。
其次,他的“深耕”在于推动产业的跨界融合与价值链延伸。
竹艺合作社与“文创坊”的合作稳定,但李腾不满足于此。他敏锐地察觉到茶叶与竹艺之间的天然联系。“为什么不能开发一套具有青林特色的竹制茶具,或者用竹编来包装我们的‘青林云雾’茶呢?”他在合作社的骨干会议上提出设想。
起初,一些老师傅觉得这是“瞎折腾”,“竹器是竹器,茶叶是茶叶,不搭界”。李腾没有强求,而是请小陈搜集了国内外高端茶叶的包装和茶具设计案例,又让老王算了一笔账:一套设计精美的竹茶具,其附加值远超几个普通的竹篮。
他亲自参与设计讨论,将青林的山形水纹元素融入茶盘、茶则的设计中。第一批试制的“青林山水”系列竹茶具和“竹韵茶香”茶叶礼盒样品出来后,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精致工艺,立刻赢得了合作社内部的一致好评。李腾将样品寄给了“文创坊”的刘总监,对方回馈非常积极,认为这完美契合了文创产品“故事性”与“独特性”的要求,当即表示愿意下单试销。
这一步棋,不仅提升了竹艺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尚未上市的“青林云雾”茶提前营造了市场期待,初步实现了“1+1>2”的产业协同效应。
最后,他的“深耕”还体现在对“月亮湾”生态旅游潜力的耐心挖掘上。
露营地一期投入使用后,凭借其原生态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户外爱好者。李腾没有急于求成搞大规模开发,而是采取了“小火慢炖”的策略。他委托镇小几位文笔好的老师(通过张薇的关系),撰写了一系列描绘青林山水、竹海、古村落的优美散文,配上精美的照片,在东月市本地的旅游论坛和报刊上发表,悄然提升青林镇的知名度。
同时,他开始着手规划二期建设:在保持生态底色的前提下,增设更环保的生态厕所、垃圾分类点,规划出更清晰的徒步路线和观景平台,并开始调研引入本地农户提供“农家饭”体验的可行性。他要做的,不是喧嚣的景区,而是一个能让都市人安放乡愁的“心灵栖息地”。
忙碌的工作之余,与张薇的通信成了他最重要的精神慰藉。他在信中详细描绘着茶苗的长势、新开发的竹茶具、以及“月亮湾”传来的游客好评,试图让她感受到青林脉搏的跳动。
张薇的回信总是能及时抚慰他的疲惫。她分享着市七小音乐教学的趣事,孩子们的天真童趣跃然纸上。但李腾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些别样的情绪:她提到同事买了新车,父母念叨着哪个小区的学区房好,也委婉地表达了对稳定生活和清晰未来的向往。
“腾,知道你忙,一切都好就好。只是有时下班,看着万家灯火,会想,不知哪一盏,将来会属于我们。”读到这一句时,李腾正在灯下审阅《青林云雾茶标准》的草稿,他放下笔,久久沉默。他给张薇回信,倾诉着思念,也更加努力地用文字向她展示青林每一天向好的变化,仿佛这样就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能为她勾勒出一个值得等待的未来。
秋意渐深,青林镇的田野山间,色彩变得丰富起来。李腾站在云雾村的茶山上,看着脚下生机勃勃的茶苗,远处合作社里传来的竹器敲打声清晰可闻,“月亮湾”的方向偶尔有游客的欢笑隐约传来。这一切,都如同深深扎入土地的根系,虽然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地汲取着养分,孕育着破土而出的力量。他知道,放弃了一次快速提升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更艰难、却也更坚实的成长路径——深耕。他相信,只有当脚下的土地足够肥沃,才能支撑起他与青林镇,以及他与张薇共同期待的、那个枝繁叶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