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答辩顺利通过,毕业典礼圆满落幕,博德研究所的新工作也已敲定。在人生的新篇章即将开启之际,顾言澈和苏念晴决定,为他们长达数年的爱情长跑举行一个期盼已久的仪式——婚礼。
与很多年轻人追求盛大奢华的婚礼不同,他们的婚礼计划带着鲜明的顾言澈-苏念晴特色:简约、深刻、只属于彼此和最重要的亲友。地点没有选在遥远的度假胜地,就定在承载了他们无数回忆的波士顿,定在查尔斯河畔。
婚礼日期定在一个晴朗温煦的秋日午后。仪式地点选在河畔公园一片安静的草坪上,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查尔斯河和对岸的城市天际线。没有复杂的布景,只有用白色鲜花和绿植装饰的简单拱门,以及几十把为至亲好友准备的椅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轻拂,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美好。
来宾不多,只有双方从国内飞来的父母、几位在波士顿最亲近的朋友(包括导师和实验室的战友),以及一两位见证了他们从A大到波士顿成长历程的挚友。规模虽小,但充满了真挚的祝福。
苏念晴没有穿传统的曳地婚纱,而是选择了一条设计简洁优雅的及膝白色连衣裙,头戴精致的白色花环,手持一束清新的铃兰。顾言澈则是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有领带,领口微开,显得沉稳而不失随意。他们看起来不像是舞台上的演员,更像是即将开启一段重要旅程的、登对而从容的伴侣。
仪式由他们共同敬重的一位mIt老教授主持。没有繁文缛节,背景音乐是他们都很喜欢的一首轻柔的钢琴曲。
在亲友们的注视下,顾言澈和苏念晴面对面站着,手牵着手。主持人的开场白简短而温暖,随后将时间交给了他们自己。
顾言澈先开口。他看着苏念晴的眼睛,目光沉静而深邃,声音平稳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真诚,一如他平时做学术报告般条理清晰,但内容却足以打动人心:
苏念晴,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从A大的137号座位,到mIt和harvard的实验室,再到今天。我们一起解过无数道题,克服过许多困难,也分享过成功的喜悦。我擅长逻辑和推演,但关于这个命题,我始终觉得它无法被完全定义和证明。直到我回顾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发现它早已渗透在每一次深夜的讨论、每一次困境中的扶持、每一次对未来的规划里。它是我模型里最恒定的参数,是我所有推导中无需证明的公理。今天,我不想承诺给你虚无的永远,我只想说,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在我的所有决策函数中,与你一起始终是全局最优解。我愿意,继续与你并肩,探索这个世界所有的未知,无论是科学的,还是人生的。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独属于他们的和最深情的理性。在场的师长好友们,了解他们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苏念晴听着,眼眶早已湿润。她深吸一口气,微笑着回应,声音温柔而坚定:
顾言澈,以前我觉得,爱情是感性的冲动,是荷尔蒙的分泌。但和你在一起,我明白了,最深层的爱,是理性的选择,是灵魂的共鸣。它是在充分了解彼此的梦想、弱点、甚至执拗之后,依然坚定地选择同行。你是我实验中最可靠的对照组,是我数据分析里最关键的校正参数,是我人生这篇大论文里,最不可或缺的共同作者。谢谢你,让我知道,最好的爱情,是相互成就,是1+1>2。我愿意,和你一起,将我们这篇名为的论文,一直写下去,争取发在最好的上——那就是,幸福和充实的生活里。
他们的誓言,不是套话,而是对彼此关系最精准、最独特的诠释,是只有他们和在场挚友才能完全领悟的、高级的浪漫。现场响起了轻轻的笑声和感动的掌声。
交换戒指的环节,他们取出的,正是那对在mIt教堂前达成婚姻共识时佩戴的、内壁刻着c和S的铂金对戒。再次为彼此戴上,象征着一个循环的圆满和无限的延续。
在亲友的欢呼和祝福声中,他们轻轻拥抱彼此。没有激烈的亲吻,只是一个漫长而温暖的拥抱,包含了所有的理解、承诺和爱意。随后,他们与父母拥抱,接受朋友的祝福,在查尔斯河畔留下了一张张幸福满溢的照片。
婚礼后的晚宴,就在附近一家氛围轻松愉快的餐厅举行。没有复杂的流程,只是美食、美酒、真诚的致辞和欢声笑语。顾言澈甚至难得地发表了超过三句话的感言,感谢了所有人的支持。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查尔斯河畔的婚礼在温馨的气氛中落下帷幕。这对学术伴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他们的婚礼,或许不够盛大,却无比真实、深刻,紧紧贴合他们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过去岁月的深情总结,也是对携手未来最坚定的启程宣告。从校服到博士袍,再到婚纱,他们的故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这一页,注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