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涯进入第三年,波士顿的节奏已深深融入顾言澈和苏念晴的血液。他们不再是初来乍到时的手忙脚乱,实验室的工作有条不紊,生活也形成了稳定的轨迹。查尔斯河畔的公寓,经过两年多的经营,早已充满了家的气息:书架上塞满了专业书籍和零星的小说,冰箱里总是有食材,窗台上养了几盆绿植,在波士顿漫长的冬季里顽强地生长着。
腊月二十八,年关将近。国内的春节气氛早已浓得化不开,而波士顿的街头依旧车水马龙,只是华人超市里张灯结彩,播放着熟悉的贺岁歌曲,提醒着游子们佳节已至。这是他们在海外度过的第三个春节,但今年有些不同。前两年,他们或是刚来乍到忙于适应,或是埋头攻坚资格考试,春节往往是在实验室加班或是一顿简单的饺子中匆匆度过。今年,学业初步稳定,研究步入正轨,他们决定好好过一次年,也邀请同在异乡的朋友们一起热闹一下。
“今年春节,我们请实验室的几个中国同学,还有詹姆斯、索菲亚他们来家里吃顿饭吧?”周末早上,苏念晴一边浏览着华人超市的送货App,一边提议。詹姆斯和索菲亚是实验室里和他们关系最融洽的美国同学。
“好。”顾言澈从论文中抬起头,点头同意,“需要采购什么?我列个清单。”
这就是他们的相处模式,将社交活动也视为一个需要规划的小项目。苏念晴负责创意和氛围,顾言澈负责逻辑和执行。
清单很快出炉:饺子馅料(猪肉白菜、韭菜鸡蛋)、春卷皮、鱼、鸡、各种蔬菜、调味料、水果、饮料,甚至还有一小瓶黄酒。他们分工合作,苏念晴负责拟定菜单和指导烹饪(她的厨艺在留学生中已小有名气),顾言澈负责精准采购和后勤保障。
年三十当天,两人都请了半天假。公寓里热气腾腾,充满了食物的香气。苏念晴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忙碌,调馅、和面、擀皮,动作麻利。顾言澈则负责打扫卫生、布置餐桌、摆放碗筷,并将客厅的灯光调成温暖的色调。他没有过多参与烹饪核心环节,但默默承担了所有洗切准备和清理战场的任务,确保苏念晴能专注于掌勺。
傍晚,客人们陆续到来。有来自mIt和harvard的中国同学,大家一进门就用熟悉的乡音互道“新年好”,瞬间带来了浓浓的年味。詹姆斯和索菲亚也准时到达,带着一瓶红酒和好奇兴奋的表情。
“哇,这就是中国的春节派对吗?太棒了!”索菲亚看着餐桌上逐渐摆满的菜肴惊叹道。
“饺子!我终于要尝到传说中的 homemade 饺子了!”詹姆斯摩拳擦掌。
苏念晴最后端上清蒸鱼(寓意“年年有余”)和白切鸡,年夜饭正式开席。餐桌虽小,但摆得满满当当,色香味俱全。大家围坐在一起,用中英文混杂着交流,气氛热烈。中国同学们大快朵颐,称赞苏念晴的手艺堪比大厨;詹姆斯和索菲亚则对每道菜都充满好奇,学习使用筷子,询问菜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寓意。苏念晴和顾言澈耐心地充当着文化大使的角色。
“饺子像元宝,象征财富。”
“鱼代表年年有余,就是每年都有富余。”
“春节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就像你们的圣诞节。”
饭桌上,大家聊着各自的科研进展、趣闻轶事、对未来的规划,也吐槽着博士生活的酸甜苦辣。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公寓,冲淡了异乡的孤独感。顾言澈话不多,但细心周到地为每个人添饮料,留意着餐桌上的需求。当大家举杯共祝“新年快乐”时,他看着身边笑靥如花的苏念晴和满座的朋友,一向平静的眼底也泛起了温暖的涟漪。
饭后,大家一起动手收拾碗筷,然后围坐在客厅看春晚的网络直播。虽然节目信号时有卡顿,吐槽晚会节目成了新的“传统项目”,但那种围炉夜话、共度佳节的氛围却是真实而温暖的。詹姆斯和索菲亚虽然看不懂语言类节目,但对绚丽的舞台和武术杂技表演赞不绝口。
临近午夜,窗外隐约传来远处市区庆祝活动的声音。大家互相道别,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送走客人后,公寓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满室的饭菜余香和一片温馨的狼藉。
两人没有立刻收拾,而是并肩站在阳台,望着查尔斯河对岸波士顿的夜景。寒冷的夜风拂面,但心里却暖洋洋的。
“好像……有点过年的感觉了。”苏念晴靠在顾言澈肩上,轻声说。
“嗯,很热闹,很好。”顾言澈揽住她的肩膀。
“虽然比不上家里,但至少,我们在这里也有了个‘家’的样子。”
“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顾言澈的声音低沉而肯定。
这句简单的话,比任何烟花都更让人心动。在这个远离故土的春节,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营造出了一方充满温情和归属感的小天地。这顿团圆饭,不仅款待了朋友,更慰藉了彼此的心灵。它象征着他们在异国他乡真正扎下了根,不仅是在学术上,更是在生活里。他们的关系,也在这烟火气中,从并肩作战的战友,深化为了可以共同营造温暖、抵御孤独的、最亲密的家人。波士顿的冬夜依旧寒冷,但他们的心中,已满是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