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的喧嚣过后,校园渐渐归于平静。大部分毕业生已经离校,奔赴天南海北。苏念晴因为要处理一些毕业手续和准备出国行李,暂时还留在学校。顾言澈也在波士顿忙着结束URop项目,为即将开始的博士生涯做前期准备。
一个周五的晚上,北京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苏念晴在宿舍整理东西,翻出了许多大学四年的旧物:一起看电影的票根、竞赛的奖状、厚厚一沓往返于137号座位的笔记、还有无数张在不同地方抓拍的合影……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带着温暖而潮湿的气息。
她拿起手机,看到顾言澈刚发来消息,说项目报告最终版通过了,导师很满意。喜悦之余,一种关于时间流逝和未来不确定的微妙情绪,悄然浮上心头。他们即将踏上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五年博士,甚至更久。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
她拨通了视频通话。波士顿是清晨,顾言澈刚晨跑回来,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汗珠。背景是他租住的公寓,简单整洁。
“收拾东西,翻到好多以前的照片。”苏念晴把摄像头对准桌上散落的纪念品,语气有些感慨,“感觉四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嗯。”顾言澈看着屏幕里的那些物件,眼神柔和,“积累起来,成果很扎实。”他总是这样,用结果导向的思维看待过程。
闲聊了几句近况后,苏念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语气带着少有的试探性:“顾言澈,我们……有没有想过,更远以后的事情?”
“比如?”顾言澈看着她,似乎察觉到了她语气里的不同。
“比如……博士毕业之后?还有……就是,关于……‘以后’。”她有些语无伦次,脸颊微微发烫。
顾言澈沉默了几秒,没有回避,而是非常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开口,语气平稳得像在讨论一个科研问题:“博士毕业后,职业路径大致有几个方向:学术界继续做博士后、争取教职;进入工业界研发部门;或者交叉领域,比如科技投资、科学政策。取决于届时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
他顿了顿,继续说:“至于‘以后’,指的是更长期的人生规划,包括婚姻、家庭?”
“嗯。”苏念晴轻轻应了一声,心跳有些快。她没想到他如此直接地点明了那个词。
“我考虑过。”顾言澈的回答出乎意料的肯定。他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坦诚地通过屏幕看着她:“我认为,婚姻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这个基础包括:价值观高度一致、人生目标兼容、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程度,以及共同应对未来风险的意愿和能力。”
他的用词极其理性,像是在做一项社会关系学的分析报告。但苏念晴听懂了,这正是他们之间交流的方式——用最清晰的逻辑,探讨最感性的话题。
“从目前来看,”顾言澈继续分析,“我们在学术追求、生活方式、对世界的认知上,一致性很高。过去四年,我们也证明了具备共同解决问题、支持对方成长的能力。至于未来风险,异地、学业压力、职业发展不确定性,这些是已知挑战,我们有预案和应对信心。”
苏念晴静静地听着,心里的忐忑渐渐被一种奇异的安宁取代。她接话道:“所以,在你看来,婚姻更像是一个……经过风险评估和可行性分析后,值得投入的长期战略合作项目?”
“可以这么理解。”顾言澈点头,“但合作的核心是‘人’。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合作者的品质和默契。我认为,我们具备成功所需的关键要素。”
“那……你觉得什么时候是启动这个‘项目’的合适时机?”苏念晴顺着他的比喻问了下去,感觉既好笑又踏实。
“时机需要综合考量。”顾言澈一丝不苟地回答,“博士期间,学业和科研压力是首要任务。稳定的经济基础、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是重要条件。我个人倾向于,在博士中后期,研究方向相对稳定,对未来职业路径有更清晰规划时,是更成熟的时机。当然,这需要双方共识。”
“我同意。”苏念晴表示赞同,“博士前几年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在学术上。而且,婚姻不是终点,是另一段更复杂旅程的开始,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法律和社会的框架下,强化既有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更长期的人生规划,比如家庭、子女教育、养老等更深远的问题。”顾言澈补充道。
这场关于“永远”的对话,没有玫瑰,没有烛光,没有单膝跪地,只有屏幕两端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探讨。他们像两个严谨的科学家,将“婚姻”这个感性的命题,拆解成价值观、目标、风险、时机等可评估的变量,并基于对彼此和自身深刻的了解,得出了乐观的、建设性的结论。
对话的最后,苏念晴看着屏幕里那个理性得近乎刻板的男孩,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她微笑着说:“所以,结论是:这个长期战略合作项目,前景乐观,值得规划,但需择机稳步推进?”
“总结准确。”顾言澈的嘴角也弯起了一个清晰的弧度,眼神温和而坚定,“合作愉快,苏念晴同学。”
“合作愉快,顾言澈同学。”苏念晴笑着回应。
视频挂断后,窗外的雨还在下,但苏念晴的心却一片晴朗。这场极其“顾言澈”式的关于未来的对话,给了她比任何山盟海誓都更踏实的感觉。他们不是在幻想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在认真规划一条可以并肩走一生的、现实的道路。这种基于深刻理解和理性选择的“永远”,或许才是爱情最坚韧的模样。她知道,他们的未来,清晰、可靠,并且,他们正一起朝着它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