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南山脚下有个叫杨柳村的地方,村里有个年轻樵夫名叫阿木。阿木是个老实人,每日上山砍柴,再背到镇上换些银钱,虽不富裕,倒也过得去。
这年梅雨季节来得特别早,雨一下就是半个月。这日黄昏,阿木从镇上卖柴归来,行至半路,天色骤变,乌云压顶,转眼间大雨倾盆而下。阿木没带蓑衣,只得加快脚步往家赶。
山路泥泞,阿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衣裳早已湿透。正焦急时,忽见前方路边立着一位白发老翁,没有打伞,也未披蓑衣,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雨中,衣衫却半点未湿。
“老人家,雨这么大,您怎么站在这里?”阿木好心上前问道。
老翁转过身来,面容慈祥:“小伙子,老夫想避雨却无处可去,不知可否借把伞?”
阿木为难地说:“老人家,我今日没带伞出来。要不您跟我一道走?我家就在前面村里。”
老翁摇摇头:“无伞便难同行。这样吧,前方三里处有间破庙,庙门后挂着一把旧伞,你可去取来借我一用,明日再来取回。”
阿木虽觉奇怪,但见老翁站在雨中衣衫不湿,心知或许遇上了异人,便点头应下,朝着老翁指的方向快步走去。
果然行约三里,真见一座破旧山神庙。推门进去,庙内积满灰尘,显然久无人至。阿木走到门后,果真见一把油纸伞挂在墙上,伞面是暗红色的,伞骨却像是青铜所制,拿在手中沉甸甸的。
阿木取了伞,急忙往回赶。回到原处,老翁仍站在那里,见阿木取伞回来,面露赞许之色。
“好孩子,多谢你了。”老翁接过伞来,却不打开,只是握在手中,“记住老夫一句话:今后下雨回家,切莫撑伞入门,伞要收好,最好放在门外。这话能保你家宅平安。”
阿木正要问个明白,老翁却转身离去,几步之间竟消失在雨幕之中,不见踪影。阿木揉了揉眼睛,四下张望,哪里还有老翁的影子?只得满心疑惑地往家走。
回到家中,阿木把奇遇说与妻子听。妻子笑道:“怕是遇上什么山精野怪了,说的话何必当真?”
阿木却觉得老翁不像恶类,便将这话记在心里。
几日后,又逢下雨,阿木从外归来,想起老翁嘱咐,便将伞收起放在门外檐下,才推门进屋。妻子见他浑身湿透,责怪道:“有伞不用,偏要淋雨,莫非傻了不成?”
阿木只是笑笑,也不争辩。
当夜夫妻二人睡得正熟,忽被院中一阵异响惊醒。阿木起身点灯,推开窗户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院中站着几个模糊黑影,在雨中徘徊不去,却似乎被什么无形屏障挡住,无法靠近房门。
“那是什么?”妻子吓得声音发颤。
阿木猛然想起老翁的话,低声道:“怕是伞放在门外,挡住了不干净的东西。”
此后每逢雨天,阿木必把伞放在门外,果然家中再无异事发生。
一年后的某个雨夜,阿木邻家张老汉的儿子大雨中归家,撑着湿淋淋的伞就直接进了屋。当夜,张家怪事连连:先是灶台上的碗碟无故碎裂,后是家中孩童突发高烧说明话。请来郎中也不知何症。
阿木听闻,心知有异,便去张家询问。得知详情后,劝张老汉将家中所有的伞都拿到门外放置。说也奇怪,伞刚拿出,孩子的烧就退了,家中也恢复了平静。
此事传开,村里人纷纷询问缘由。阿木便将老翁的话说与众人听,一传十,十传百,附近村落都知道了这个规矩。
后来有个游方道士经过此地,听闻此事,便解释道:“雨乃无根水,连接阴阳。伞既挡雨,也易招引雨中游魂暂避。若带伞入室,恐有阴物随之而入。故而当收伞门外,以示内外有别,不纳外邪。”
这规矩便一代代传了下来。至今有些老人还会叮嘱晚辈:下雨天回家,莫急撑伞进门,记得先把伞收好,放在门外。
而关于那位赠言的老翁,有人说他是山神显灵,有人说是得道仙人。只有阿木在第二年清明上山砍柴时,在山神庙中见到了一幅画像,画中人物与那雨夜老翁一模一样。庙祝告诉他,这是山神老爷的画像,已经供奉百年了。
自此,阿木每逢初一十五,必上山焚香祷拜。而那座原本香火零落的山神庙,也因此渐渐兴旺起来。
雨夜借伞得真言,伞放门外保平安。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至今,成为当地人代代相传的民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