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朝鲜乃,不可不救,至少应给予物资援助,或命登莱、东江镇出兵策应。
但更多人认为,国内局势已糜烂至此,明军实在无力远征,登莱自身尚需防备孔有德残部及那股神秘势力,黄龙部实力有限,且需防御后金的行动。
最终,崇祯皇帝在万般无奈下,下诏对侵掠藩属的行为予以严厉谴责,命令立即罢兵退出,并赏赐朝鲜一些绸缎、药材和少量老旧火器,以示关怀,但明确表示无法派出援军。
大明的态度,总结起来便是,道义上支持,但却没有实际行动。
与此同时,另一路使者怀着更为复杂的心情,来到了后金皇宫。
尽管内心充满屈辱,但为了国家的存续,不得不以兄弟之邦的名义,向皇太极求助。
皇太极接到求援,并未感到意外,反而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支在朝鲜闹出如此大动静的力量,应该就是黄海上的老对手!
他们的战略意图如此清晰——抢占资源,这直接威胁到了后金未来的发展潜力。
后金朝廷内部,对此意见也不统一。
一些贝勒认为这是进一步控制朝鲜,甚至将其变为属国的良机,主张大规模出兵。
另一些则比较谨慎,认为劳师远征,消耗巨大,且对手实力强悍,胜负难料,主力应专注于对付大明。
还有像范文程这样的谋臣建议,可采取有限介入策略,既能帮助朝鲜稳住阵脚,不让对手轻易得逞,又能借此深入了解这个潜在威胁,同时消耗朝鲜国力,加深其对自己的依赖。
皇太极深思熟虑后,最终做出了精明而务实的决策。
他决定向朝鲜提供一批缴获来的明军盔甲、兵器,以及后金自制的强弓、箭矢和部分马匹,增强其自身抵抗能力。
同时,派遣熟悉朝鲜情况、有谋略的汉臣及部分有经验的八旗军官,作为军事顾问团前往朝鲜,帮助分析敌情,制定避其锋芒,扰其后勤,固守要点的持久战策略。
后金派出一支约两千人的先遣指导队,由悍将鳌拜率领,成员包括精锐的巴牙喇和部分汉军旗的火器手。
这支队伍的任务并非与兴国军进行主力决战,而是示范作战,向朝鲜军队展示如何应对火力强大的敌军,进行小规模突击、夜袭、骚扰后勤线等战术,并在实战中近距离观察、收集这支神秘敌军的一切情报。
皇太极的算盘打得很精,既要给朝鲜输血,让它能继续拖住甚至消耗对手,又要控制成本,避免深陷泥潭,同时将朝鲜作为了解和试探这个新对手的试验场。
得到大明道义上的声援和后金有限的实质性援助后,朝鲜的恐慌情绪稍有缓解,但并未能立刻扭转战局。
兴国军依然牢牢控制着沿海据点和几个大岛,而且双方撕开脸面之后,对方也不再遮遮掩掩了,再次涌入大量的军队和人员,防御工事更是大张旗鼓地开始建设。
朝鲜军队在接受了后金顾问的指导,并得到部分装备补充后,战术开始变得灵活,不再寻求正面决战,而是依托城镇和险要地形构筑防线,并派出小股部队,在熟悉地形的向导带领下,不断骚扰兴国军的运输车队、采矿点和巡逻队。
后金指导队在鳌拜的带领下,更是出手狠辣。
他们利用其单兵战斗力强的优势,组织了几次成功的伏击和夜袭,给兴国军的外围哨所和落单小队造成了一些损失。
这使得兴国军朝鲜驻防兵团不得不进一步加强警戒,扩大巡逻范围,并针对性调整部署。
但是兴国军的军队可不是吃素的,后金和朝鲜反过来被打了多次的围剿,损失惨重。
而且过来的所有人,包括矿工以及一些后勤人员都是有战斗力的,对方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过,后金和朝鲜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三千的战术,却也是给兴国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朝鲜半岛的局势,由此进入了更加复杂的阶段。
表面上,是朝鲜与不明入侵者的对抗。
暗地里,却交织着后金与新兴的兴国军之间的试探与较量。
汉城朝廷内部,求和的声音再次抬头,但碍于体面和内部压力,李倧仍在艰难支撑。
而在莱州基地,赵子龙则密切关注着战报,对后金的介入高度重视,下令柳如烟的情报网加大对后金动向的监控,并指示朝鲜驻防军,在确保资源区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打击朝鲜和后金的联合力量,迫使其知难而退……
朝鲜局势就是以这样一种形式坚持了下来。
朝鲜战事的僵局,以及后金的介入,让赵子龙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打击和资源占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反而可能陷入长期消耗,甚至可以有将后金主力彻底引入半岛,这与他的战略利益相悖。
必须采取更彻底、更釜底抽薪的手段,那就是从内部改变朝鲜的政权,扶植一个完全亲兴国军、并能有效断绝与后金联系的代理人政府才行。
要实施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代理人。
柳如烟和李盛的情报司对朝鲜朝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最终将目标锁定在领议政、西人党领袖金瑬身上。
金瑬此人,老谋深算,政治经验丰富,在西人党内地位稳固。
更重要的是,他在之前的朝议中属于主和派,并非极端的主战分子,对兴国军的实力也有清醒认识,对国王李倧的优柔寡断和南人党的攻讦一直都心怀不满。
而且他现在的地位,在朝堂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且他的家族以及他个人在朝鲜政坛的根基非常深厚,有极大可能推翻现有国王。
情报显示,金瑬家族在之前的冲突中,其位于黄海道的别业和部分田产因靠近战区而受损,使其对当前局势更加怨恨。
最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并非甘于久居人下之辈。
赵子龙仔细审阅了关于金瑬的所有情报后,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做出了决断:就是他了。传令柳如烟,启动‘换日’计划,目标,扶植金瑬上位。
一场精心策划的在汉城一家隐秘的茶楼内发生。
柳如烟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化名为宋先生的高级间谍,与金瑬一位绝对心腹的门客不期而遇。
几番看似随意的闲谈和意味深长的试探后,话题逐渐引向了当前的国事艰难。
数日后,更加隐秘的渠道建立起来。
金瑬收到了第一封没有署名的密信。
信中并未直接提及政变,而是深刻分析了朝鲜当前面临的危局。
外有盘踞不退,内有党争消耗国力,王上却总是举措失当,而又是包藏祸心,意在操控。
信中指出,唯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拯救社稷。
信中隐约暗示,海外某愿意提供必要的支持,助其整顿朝纲。
金瑬收到此信,心惊肉跳,却又忍不住反复阅读。
信中所言,句句戳中他的心事和野望。
他深知这是与虎谋皮,但当前的困境和权力的诱惑,又让他难以抗拒。
经过数日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让心腹带回了一句模棱两可,却充满暗示的回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这近乎表态的回应,让赵子龙和柳如烟知道,鱼儿已经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