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澜心造物” 的数字研发中心内,灯光通明,技术团队正在对 “苏绣数字非遗永续平台” 进行最后的调试。这个历时两年打造的平台,整合了 VR 传习、数字档案、AI 辅助、区块链确权四大核心功能,旨在通过前沿科技,为苏绣非遗提供永久性保护与全球性传播,是 “百年非遗传承计划” 的核心创新项目。
顾微澜戴着 VR 眼镜,正在体验平台的 “濒危针法复原” 模块。眼前的虚拟绣坊中,周桂珍师傅的数字分身正在演示 “打籽叠绣” 的完整步骤,360 度无死角展示针脚的排列、丝线的缠绕,甚至能听到丝线穿过缎面的细微声响。“太逼真了!” 她摘下 VR 眼镜,眼中满是惊叹,“这个模块能完整还原 12 种濒危针法,即使多年后,后人也能通过平台学习这些技艺,再也不用担心失传。”
技术负责人李工介绍道:“平台的数字档案库采用了高精度 3d 扫描技术,对《绣谱拾遗》古籍、清代苏绣珍品、老匠人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数字化存储,精度达 0.01 毫米,能清晰还原每一根丝线的走向和颜色。同时,我们加入了 AI 辅助功能,用户在学习针法时,AI 能实时纠正操作偏差,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顾微澜走到区块链确权模块的演示屏幕前,看着上面的数字证书:“这个功能能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太好了。” 李工点头:“是的,用户上传原创苏绣作品后,平台会自动生成唯一的区块链证书,记录作品的创作时间、技法、创作者信息,确保作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为非遗作品的市场化提供保障。”
为了测试平台的实用性,“澜心造物” 邀请了 100 名不同年龄段、不同国籍的用户进行内测。来自美国的留学生艾米丽通过平台学习 “缀英绣” 后,发来反馈:“平台的 AI 指导非常贴心,我之前完全没有刺绣基础,现在已经能绣出完整的兰草了!数字档案库的古籍扫描件让我能深入了解苏绣文化,太神奇了!”
苏州刺绣博物馆的老匠人王师傅也参与了内测,他对数字档案库赞不绝口:“我年轻时见过的很多濒危针法,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听过。这个平台把这些针法完整记录下来,还能通过 VR 演示,真是为苏绣传承做了一件大好事。”
平台正式上线当天,“澜心造物” 举办了全球发布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顾微澜在发布会上介绍:“‘苏绣数字非遗永续平台’是开放的公益平台,全球用户都可以免费访问数字档案库、学习基础针法;传承人和创作者可以通过平台上传作品、申请区块链确权;机构用户可以申请定制化课程,用于非遗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苏绣非遗得到永续守护,让东方美学传遍全球。”
发布会结束后,平台访问量在 24 小时内突破 100 万人次,来自全球 50 个国家的用户注册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发来贺电,称其为 “全球数字非遗保护的典范”,计划将平台的技术标准推广到更多非遗项目。
顾微澜看着平台后台的数据,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数字技术不是要取代传统手工,而是要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强大的支撑。未来,“澜心造物” 会继续升级平台功能,加入更多濒危针法的复原、更多跨国非遗的合作,让苏绣非遗在数字时代,实现真正的永续传承。
陆北辰从身后轻轻抱住她,轻声说:“你做到了,让苏绣不仅活在当下,更能流传后世。”
顾微澜靠在他怀里,眼中满是坚定:“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要让更多非遗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得到保护,让东方美学在数字世界中,永远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