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下达,残存的船员们强忍着伤痛和绝望,开始了在“深空纪元号”这具钢铁残骸内的艰难搜刮。
每一次翻动破损的线路,每一次进入失压的舱室,都可能面对同胞冰冷的遗体,都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过程缓慢而细致。
他们拆下非关键区域的备用电池,收集循环系统中残存的水分(甚至包括冷凝水),清点仅存的医疗物资和应急口粮。
每一个发现都让人既心酸又有一丝微弱的欣喜。
“找到三块备用能量电池!虽然电量不满,但够低功耗设备运行一段时间!”
“水循环系统核心部件损坏,但我们在二级管道里收集到了大约5升未污染的水!”
“医疗舱大部分仪器损坏,但找到一个未开封的急救包和几支高能量营养剂!”
物资统计结果令人沮丧,但并非完全绝望。
所有收集到的能源集中起来,大约能维持全舰最低限度的生命支持系统(氧气、温度)运转20标准时。
水资源极其宝贵,必须严格配给。
食物还能支撑几天。
与此同时,技术团队提交的损伤报告更是触目惊心。
主引擎核心部件熔毁,修复可能性为零。
生机屏障发生器彻底报废,连修复的基础都没有。
舰体结构多处断裂,仅靠内部框架和应急支撑勉强维持整体性。
最麻烦的是生命维持系统,多个关键节点受损,氧气再生效率极低,二氧化碳浓度正在缓慢上升。
“我们就像坐在一个漏水的罐子里,飘在太平洋中心。”
老周(通过断续的、延迟极高的超空间通讯,信号微弱到几乎消失)的声音充满了无奈,
“修复…太难了。缺乏材料,缺乏能源,缺乏时间…”
希望似乎依旧渺茫。
但人类求生的本能被激发到了极致。
一些工程师提出了疯狂的想法:“能不能拆掉一部分非必要舱室的装甲板,用聚变切割(如果还有能量的话)做成临时补丁,优先加固生命维持区域和舰桥?”
“那些损坏的武器能量电容呢?里面可能还有残存的高纯度能量,能不能引导出来,给维生系统供电?”
“甚至…外面虽然是虚空,但并非绝对零度,有没有可能利用舰体表面和内部的温差,制造极其微弱的热电效应,产生一丁点电力?”
每一个想法都很大胆,甚至异想天开,但在这绝境中,任何可能性都值得尝试。
秦锋批准了所有看似可行的方案。
船员们化身宇宙拾荒者,在自己的家里拆东墙补西墙。
聚变切割器用最低功率小心地切割着装甲板,火花在黑暗中闪烁。
工程师们冒着风险,小心拆卸着危险的武器电容,试图引出那微不足道的残存能量。
甚至有人尝试用找到的金属丝和不同温度的舰体部分,搭建最简单的热电偶。
过程伴随着危险。
一次拆卸电容时发生微小爆炸,造成一名工程师重伤。
一次切割作业差点引发新的舱室失压。
但努力的成果也是微弱的:
生命维持区域被临时加固,氧气泄漏速度减慢;
从各处搜集来的残存能量,勉强将维生系统的续航延长了可怜的5个标准时;
那几个简陋的热电偶,竟然真的产生了微弱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电流,被小心翼翼地储存起来。
这点成果对于脱困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但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它证明了一件事:只要还没死,就能想办法活下去!
而就在这艰难的求生过程中,一个意外的发现带来了转机。
几名负责清理一处彻底损毁的物资仓库的船员,在挪开压垮的货架后,发现了一个严重变形但似乎内部完好的特殊容器。
容器上的标签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见“实验性”、“高密度”、“生物电池”的字样!
这是很久以前,林薇的生物科技团队利用那块“活性核心”和青藤圣树组织尝试开发的一种新型能量装置的原型机!
后来因为技术瓶颈和能量产出不稳定而被搁置,封存了起来,几乎被遗忘!
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容器,里面是一块约莫拳头大小、呈现出翡翠色泽、表面有着天然木质纹理的奇异“电池”。
它摸上去是温热的,并且散发着极其微弱的、令人舒适的能量波动。
“快!拿去给林薇教授检查!”(通过通讯)
当这块“生物电池原型”被连接到几乎耗尽的舰船能源网络时,奇迹发生了!
它稳定地输出了一股虽然微弱、但却纯净而充满生机的能量!
这股能量迅速补充了濒临枯竭的能源池,不仅让生命维持系统的警报暂时平息,甚至让部分区域的照明都恢复了一些亮度!
估算下来,这块小小的生物电池,其能量输出竟然堪比之前那三块备用电池的总和!
而且它似乎还在缓慢地自我恢复,吸收着舰内人员散发的微弱生物能和宇宙中的辐射!
绝境之中,这来自过去的、被遗忘的实验品,如同沙漠中的甘泉,给了濒死的“深空纪元号”和它的船员们,一个延续下去的宝贵机会!
希望,似乎又多了一线。
“生物电池”的出现,如同在无尽黑暗中点燃的一盏小桔灯,光芒虽弱,却真切地驱散了部分绝望,指明了方向。
它提供的稳定能量,不仅延长了生存时间,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这种基于生命秩序能量的技术路线的巨大潜力。
“立刻分析这块原型机的结构、材料和能量转化机制!”
秦锋下令,声音中带着一丝久违的激动,“我们需要复制它,或者找到增强它的方法!”
林薇(通过极不稳定的通讯)带领着幸存的科研人员(大多带伤),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研究。
他们没有精密仪器,只能依靠最基础的物理化学检测和深瞳偶尔苏醒片刻提供的有限算力辅助。
研究发现,这块生物电池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的、经过基因编辑和能量灌注的“青藤圣树”细胞组织,与那块古老生物战舰的“活性核心”碎片以某种复杂的方式共生结合。
它就像一个微型的、高效的光合作用工厂,只不过它吸收的不是阳光,而是更广泛的宇宙辐射和散逸的生物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稳定可用的生命秩序能量。
复制它几乎不可能,他们缺乏最关键的“活性核心”碎片和完整的青藤圣树组织。但是,增强它却有一线希望!
“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扩大它的能量吸收面积,或者提高其转化效率…”林薇提出了设想。
一个被命名为“微光计划”的方案被迅速制定。
第一步:利用舰上能找到的所有材料(甚至是破损的太阳能电池板碎片、金属箔片),制作一个简易的“能量收集网”,包裹住生物电池,试图捕获更多空间的辐射能。
第二步:尝试将生物电池产生的能量,小范围地引导向舰内培育舱残存的几株(来自青藤圣树分支的)耐辐射苔藓。期望这些苔藓在获得充足能量后,能反向强化周围环境的生命秩序场,形成一个微小的良性循环,或许能略微提升电池的效率。
第三步:(最大胆的设想)利用生物电池的能量,尝试激活深瞳的更多功能,哪怕只是短时间,利用其强大的计算力优化能量收集和分配方案,或者…尝试发送一种极低功耗、特定频率的求救信号。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充满不确定性的计划。每一步都可能失败,甚至可能损坏宝贵的生物电池。
但没有别的选择了。
船员们再次行动起来。
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制作着收集网,如同呵护一件艺术品。
生物学家们看护着那几株珍贵的苔藓,将它们移植到生物电池旁边。
通讯官则计算着那种理论上最节省能量、传播最远、且最不易被敌人侦测的求救信号频率。
几天后,“微光计划”初步实施。
能量收集网搭建完成,生物电池的输出功率有了微弱的、但可测量的提升(约5%)。
那几株苔藓在生命能量的滋养下,果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翠绿,甚至开始缓慢蔓延,它们周围区域的空气似乎都清新了一些,电池的效率也随之有了细微改善(约2%)。
最关键的第三步启动。
集中生物电池大部分能量,注入深度休眠的深瞳核心。
深瞳的光球艰难地亮起,光芒依旧黯淡。
“能量…不足…无法全面启动…可执行有限任务…优化能量分配方案计算完毕…已导入系统…低功耗信号发射模块…激活…开始循环广播…”
一种极其微弱、如同宇宙背景噪音般的信号,开始从“深空纪元号”的残骸中发射出去。
它的功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可能还没传播出几个天文单位就会消散在虚无之中。
它承载的信息也很简单:一个代表星火文明的特定识别码、一组表示“遇险”、“急需救援”的通用宇宙代码、以及他们所能提供的、最后的空间坐标(虽然在这片虚无中,坐标意义不大)。
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一种不放弃希望的象征。
将文明的最后一点信息,如同漂流瓶般扔进宇宙的大海,指望那渺小到几乎不存在的奇迹。
完成信号发射后,深瞳再次陷入沉寂,能量水平重新跌回谷底。
“深空纪元号”再次安静下来,依靠着那点微光般的能量,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
船员们轮流休息,减少活动,降低消耗。
时间一天天过去,外界依旧是一片死寂。
求救信号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希望,在漫长的等待中,似乎又开始慢慢流逝。
直到某一天,负责监听外部信号的通讯官,几乎要在那单调的背景噪音中睡着时,耳机里突然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异常、绝非自然的规律性脉冲!
脉冲很微弱,断断续续,来源方向…竟然是那片理论上空无一物的虚空深处!
他猛地坐直身体,屏住呼吸,调动所有残存的设备功率,试图锁定和解析那个信号!
微光计划点燃的烛火,似乎…真的吸引到了什么?
是路过的飞船?
还是…别的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