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张百川和即将调离的李铮、陈云峰三人,坐在原先七军团部的小院里。没有酒只有三碗浑浊的茶水。
“明天我就去中央报到了。”陈云峰政委先开口,语气有些感慨,“军团长,老李,这一别,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了。”
李铮端着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他看向张百川:“军团长,山西那边阎老西的晋绥军和鬼子勾勾搭搭,情况复杂,你带着新整合的部队过去万事小心,你那套打法虽好但也别太兵行险着。”
张百川端起碗:“知道,你们到了新岗位也一样。”他放下碗,目光扫过两位生死与共的战友:“七军团改编了,但七军团打不垮的精神还在,无论到了哪里别忘了咱们是怎么从湘江边杀出来的。”
三只陶碗轻轻碰在一起,没有多少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改编的命令下发到部队。各旅、团、营迅速整合,操练的号子声更加急促响亮。训练场上新老部队混合编组,演练战术,磨合默契。不时能听到老七军团的干部粗着嗓子吼叫:
“快,再快,你们没吃饭吗?想想咱们当年一天奔袭一百二十里打黄平的时候,”
“侧翼,侧翼掩护要跟上,怎么蠢得像撵兔子,”
“爆破组,动作要狠要快,别特么给小鬼子反应时间,”
虽然骂得凶,但老骨干们毫不藏私,把运动战、迂回穿插、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那一套精髓,掰开了揉碎了教给新战友,新部队的战士也憋着一股劲,谁不想跟着能打胜仗的部队?谁不想学这些厉害的打法?
张百川钉在了训练场上和指挥部里,盯着部队整合训练和研究山西地图,关政委主要负责政治动员和群众工作,萧参谋长则统筹后勤和通讯联络,三人配合日渐默契。
这日,电台报务员林风找到正在观看部队对抗演练的张百川和萧参谋长:“副师长,参谋长,紧急情报,”张百川接过林风递来的电文纸,萧参谋长也凑过来看。
电文显示:日军一支运输队,约中队规模护卫,将于三日后沿同蒲路北上,运送一批重要物资至忻口前线。
“机会来了。”萧参谋长眼睛一亮,“正好拿这支运输队练练手,检验一下部队整合效果,也能缴获补给。”
张百川盯着地图,手指从太原缓缓滑向忻口,沉吟不语。
“副师长,打不打?”林风急切地问,周围几个参谋也围了上来。
张百川的目光深邃:“打,但不能硬打,老萧通知358旅老徐、张逊,359旅老陈、老何立刻来师部开会,命令特务营老耿,派侦察尖兵立刻出发,摸清这条路线上的详细地形和敌情,”
“是,”林风敬礼,快步跑向电台室。
会议上,张百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不在铁路线上打,而是在敌人预计的休息点——一个叫大王庄的地方设伏。
“大王庄?”359旅陈旅长皱眉,“那里地形是不错,但离鬼子最近的据点不到二十里,枪声一响,援军很快就能到。我们刚整合,万一被粘上……”
“所以要快,”张百川手指敲点地图:“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战斗,打掉敌人指挥和重火力点后,各部按预定顺序突击、分割、缴获、撤离,整个战斗,必须在一个小时内结束,老耿的特务营负责阻击可能来的援军,只需拖延半小时即可,”
“一小时?是不是太紧了?”358旅张逊旅长有些迟疑。
“咱们二方面军……咱们师,擅长的是什么?”张百川环视众人:“就是打这种巧仗、快仗、狠仗,这一仗,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让新加入的兄弟们看看,120师东进支队是什么作风,也让小鬼子尝尝咱们的厉害,”
他的语气带着强烈的自信和感染力,几位旅长、团长们的血性也被激了起来。
“干他娘的,”老何第一个吼道。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王团长(原第七军团王师长)拍着胸脯。
“716团绝不掉链子,”改编后的贺团长也大声道。
作战计划迅速细化。散会后,各部主官立刻返回部队,进行战前动员和准备。
部队在夜色掩护下悄然开拔急行军扑向大王庄,新老战士们混编在一起,互相协助,默默较劲,行军队列井然有序。
拂晓前,部队全部进入预设伏击阵地潜伏下来,张百川趴在指挥部前沿的临时指挥部,举着望远镜观察着下面伏击点。老耿摸到他身边。
“副师长,都安排好了,侦察兵回报鬼子运输队准时出发了,人数、装备和情报一致,援军那边俺放了一个连加两挺重机枪,够他们喝一壶的。”
“嗯。”张百川应了一声,目光依旧盯着下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山谷里寂静无声,只有晨风吹过荒草的细微声响。潜伏的战士们一动不动,终于远处传来了汽车引擎和骡马的嘶鸣。
所有人心头一紧,来了。
张百川放下望远镜,眼神冰冷,对身后的通讯员低声道:
“传令各部队:听我枪声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