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1)
朱元璋:“@郑和 出来冒个泡,把你下西洋的故事从头到尾详细说说。”
朱厚熜:“太祖爷,您今儿个怎么这么积极?”
朱厚照:“堂弟,你敢质问太祖爷?”
朱厚熜:“我这是询问,不是质问,关心关心老人家怎么了?”
朱元璋:“我就想知道详情,咋了?我倒要看看有多厉害。”
秦良玉:“正德皇上没出去浪?今天可是周末啊。”
朱厚照:“这不等着听郑和下西洋嘛。”
秦良玉:“@郑和 干嘛呢?”
郑和:“来喽,我来喽!各位大明皇上好,秦将军好!”
朱厚熜:“那你就展开说说吧。”
郑和:“各位皇上、将军们,听我慢慢讲!咱这七下西洋,说起来跟开盲盒似的,每回都有新惊喜。
头一回是永乐三年,永乐皇上拍板:‘去,让外番瞧瞧咱大明的排场!’我带着二万七千多人,两百多艘船,跟移动的城池似的,从刘家港出发,一路往南。”
朱厚照:“嚯!二万多人?比我豹房的人还多!船有多大?比我那龙舟气派不?”
郑和:“回正德皇上,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搁现在能当足球场使!船上除了兵丁,还有通事(翻译)、医官、工匠,甚至带了种菜的,怕路上吃不上新鲜菜(捂脸)。
头一站到占城,那国王光着脚带群臣来迎,吓得我赶紧请他穿鞋。”
朱元璋:“带那么多人,光种菜就占地方,不是浪费粮食?”
郑和:“太祖皇上,您别担心,咱带的丝绸、瓷器、茶叶,到了地方一换,香料、象牙、宝石就往回运,不算赔本买卖。
有回在爪哇,俩王子内斗误杀了咱一百多个弟兄,我没动兵,让他们赔了六万两黄金,既没伤和气,又没丢面子。”
朱棣:“就该这样!咱大明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后来到忽鲁谟斯,那地方的人见了宝船,直喊‘天船来了’。把最好的狮子、天马(长颈鹿)都献给咱了。”
朱厚熜:“长颈鹿?那玩意儿跟麒麟似的吧?我炼丹都没见过这稀罕物。”
郑和:“嘉靖皇上说得是!那长颈鹿一上岸,满京城的人都跑去看,比庙会还热闹。
不过最险的是第五次,到阿拉伯半岛,遇上海盗陈祖义,想劫咱的船。我早有防备,设了个局,把他团伙一锅端,押回南京给永乐皇上处置。”
徐达:“干得漂亮!对付海盗就得这样,跟我当年收拾陈友谅似的,不能手软!”
秦良玉:“郑公公这是文能带货,武能平叛,比某些只会空谈的强多了。”
朱祁镇:“后来呢?第七次是不是最累?”
郑和:“英宗皇上说到点子上了。第七次走得最远,到了非洲的木骨都束,当地人给咱送了活象、鸵鸟。
回来时我身子骨就不行了,在古里撑着交代完后事才闭眼——这辈子漂在海上,值了,没辜负永乐皇上和宣德皇上的托付。”
杨士奇:“郑公公每回回来,都带外番使臣来朝,那时候咱大明的地图,比谁家都全。”
海瑞:“虽耗钱粮,然扬国威、通四海,功在千秋。郑公公此举,当记一功。”
朱厚照:“听得我都想去!要是我来组织,非得绕地球一圈不可。”
朱元璋:“你少折腾就好!郑和,咱问最后一句,外番真服咱大明?”
郑和:“服!不光服船大,更服咱不抢不占,给他们带种子、教技术。”
朱瞻基:“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我军中服役,在我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还是燕王的爷爷朱棣。
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爷爷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
为此,爷爷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
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朱厚照:“哎哟喂!原来郑公公还是个深藏不露的军事家?靖难之役都参加过,比我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太监能打多了。”
朱厚熜:“堂兄你别只看打打杀杀,这叫文武双全。成祖爷敢把两万兵交给他,不光是信得过,更是知道他能镇住场子。”
朱高煦:“靖难那会儿我也在!郑和?没印象啊……怕是当时在我手下当小卒吧。”
朱棣:“你懂个屁!郑和在郑村坝战役里带过突击队,抄了南军后路,那股狠劲,比你冲锋时还猛!要不是他后来净身了,封个侯都够格。”
徐达:“能在靖难那种硬仗里拼出来的,都是真本事。两万兵可不是小数目,指挥得法才能进退自如,郑和这本事,搁我帐下能当先锋!”
戚继光:“光有勇不行,还得有谋。收拾陈祖义那回,设局诱敌、围而不攻,跟我练的鸳鸯阵似的,讲究个巧劲——这才是大将风范。”
杨荣:“当年先帝成祖爷选郑和,不光看他能打,还因为他懂回教、通佛教,外番那些国王信这个,沟通起来方便。这叫文化牌,比光挥刀子管用。”
秦良玉:“既是总兵又是使者,既能打仗又能通商,郑公公这是把文武兼修玩明白了。换作是我,带两万兵出海,未必能兼顾得这么周全。”
朱祁镇:“难怪爸爸总夸他,原来还是靖难老前辈!比我后来遇到的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强多了。”
朱祁钰:“哥你别总对比。郑和这种人才,百年难遇。成祖爷会用人,爸会续摊,这才让下西洋能成事儿——换作是你,怕是连船都凑不齐。”
海瑞:“郑和之能,在于勇略兼备,忠勇可嘉。永乐皇上知人善任,方有此壮举。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朱元璋:“净身了也能有这出息,不容易。比某些四肢健全却只会败家的强。不过话说回来,Judy你选人眼光还行,没随你那急脾气。”
郑和:“都是皇上们信任,弟兄们给力。当年在燕王府,就听燕王说,能打不算啥,能让对方服才算真本事。我记了一辈子。”
朱瞻基:“所以说,选对人办对事,比啥都强。爷爷用郑和,是看准了他这文武全才的底子——这才能让下西洋既扬了威,又结了好。”
朱祁镇:“说起下西洋,我在正统八年时,也想来一次下西洋,但是最后不了了之,没实现。”
朱祁钰:“哥你要开始说自己的故事了?”
朱元璋:“那你说吧,我先自己缓缓。”
朱祁镇:“我叫朱祁镇,是宣德皇帝长子,大明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面做皇太子时就不说了,之前提到过。
1435年,宣德十年,爸爸驾崩,根据爸爸遗诏,我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当时我才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奶奶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奶奶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奶奶手中。”
朱棣:“什么?登基时才九岁?小屁孩能管理国家?”
秦良玉:“永乐皇上,这算好的了,其他朝代有比英宗皇上还小就登基的,尤其是东汉,都能组建一个‘东汉幼儿园’了。”
朱厚照:“九岁登基?比我当年继位还小!这时候要是有我那套少年天子成长手册,保管你少走弯路。”
朱厚熜:“堂兄你那手册怕不是如何逃课出宫指南吧?英宗爷这情况,有太皇太后镇着,三杨辅政,比我当年被大臣围着争大礼议强多了。”
杨士奇:“太皇太后当时虽不垂帘,但每天早朝都让大臣把奏折念给她听,咱三杨站旁边提建议,小皇上就坐在龙椅上听着——那时候朝堂比后来规矩多了。”
杨荣:“有回户部奏报江南水灾,太皇太后当场就说,先放粮,后查账。比某些皇上纠结流程快多了。小皇上虽然没说话,但眼睛瞪得溜圆,看得可认真。”
朱高煦:“九岁?我九岁时还在学骑马射箭!管国家?怕是连奏折上的字都认不全吧。”
马秀英:“朱高煦你能不能积点口德!谁不是从小孩过来的?英宗那时候有太皇太后和大臣帮衬,比你当年瞎闹腾强。”
朱祁钰:“哥那时候确实乖,天天跟着太皇太后学看奏折,就是字写得跟鸡爪似的(偷笑)。”
朱祁镇:“你字才像鸡爪!我那时候天天被先生逼着练字,比你偷偷摸鱼强——不过说实话,奶奶确实厉害,朝堂上谁想耍花样,她一眼就能看穿。”
徐达:“主少国疑最怕权臣作乱,有太皇太后这样的定盘星,三杨这样的实干派,没出乱子就不错了。换作是我,也得把兵权攥紧了。”
秦良玉:“这叫稳扎稳打,太皇太后既不放权给外戚,也不纵容宦官,就信老臣,这眼光比后来某些强多了。”
海瑞:“太皇太后虽未垂帘,实掌国政,却不专权,引大臣共治,此乃贤后风范。英宗皇上少年得此庇护,实为幸事。”
朱元璋:“哼,总算没出大乱子。小屁孩当皇上,就得有靠谱的人盯着,不然江山早被你们这群小兔崽子折腾没了。”
朱棣:“张氏确实有手段,比我那徐皇后差不了多少。就是英宗后来……算了,反正以后还要细说,我不说了。”
朱厚照:“话说今天谁叫秦将军结尾?”
朱祁钰:“当然是我哥喽。”
朱祁镇:“我才开始说那么一点,不太好吧?”
朱高煦:“哟哟哟。”
秦良玉:“没事英宗皇上,既然说了,那也是说。是不是到点了?”
朱祁镇:“没错,还是明天接着讲吧。”
朱元璋:“那就这样,我回去再缓缓,明天过来听。”
秦良玉:“要得。”
“啪!”
秦良玉:“要晓得后头啷个样儿,那就等到起看下一章嘛。”
郑和:“好像没我什么事了?我可以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