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0)
朱厚照:“最近太祖爷咋没冒泡啊?”
朱厚熜:“咋了,堂兄皮痒想挨训?太祖爷不在多好,要是实在不自在,去南宫树上挠挠痒呗。”
朱祁镇:“不用去了,那些树早被我弟砍了。”
朱由校:“要去就去煤山,顺道瞅瞅我弟弟。”
朱由检:“皇兄,你礼貌吗?”
朱元璋:“咋的,我就想静静看你们聊,还非得冒泡?”
马秀英:“重八,谁是静静?”
朱元璋:“妹子,你说啥呢?我眼里只有你,哪有啥静静。”
朱厚照:“哦哟~”
秦良玉:“哦哟~ 咱们还是听洪熙皇上讲故事吧。”
朱棣:“1417年,永乐十五年三月,我第三次去北京巡幸,让高炽监国,命尚书蹇义、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佐皇太子监国。
因为北京宫殿基本修好了,我到北京后就没再回南京,还决定从1421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起,改北京为京师。”
朱厚照:“这是要把办公点彻底挪北方啊?跟我把豹房当办公厅似的,太祖爷当年定都南京,成祖爷这是要搞‘南北双总部’”
朱厚熜:“堂兄你那叫不务正业,成祖爷这是战略迁都。北京地势险要,守着北方门户,比南京偏安一隅强多了——不过话说回来,迁都工程怕是比我炼丹烧的煤还多吧?”
朱高炽:“光筹备迁都物资就忙坏了。南方的木料、石料往北京运,沿途驿站天天跟快递中转站似的,我得盯着别出乱子,还得安抚转运的百姓,累得我那阵子胖了好几斤——哦不,是更稳重了。”
杨士奇:“太子爷这‘稳重’来得不容易。当时有官员为了赶工期,强征民夫,太子爷知道了,当即把那官员贬了,还下旨‘凡征调民力,必给足工钱,不许克扣’,老百姓都称他‘活菩萨’”
杨荣:“我那会儿跟着皇上在北京,天天收到太子爷的奏报,大到粮食调度,小到驿站马料,写得清清楚楚,比我记的战报还详细。皇上边看边点头,说高炽把家守得比铁桶还牢。”
杨溥:“最绝的是处理南北官员的矛盾。南京的老臣觉得迁都冷落了他们,北京的新臣又有点飘,太子爷特意下了道令,说无论南北,都是大明官,谁办实事给谁升职。一下子就把心气儿捋顺了。”
朱高炽:“1420年,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爸爸把我和群臣都迁到北京。这次监国时间长达三年又十个月。”
朱元璋:“迁都了吧,这下南京就剩我一个老人了吧。”
朱厚照:“太祖爷您可别孤单,回头我把南京的戏台班子挪到北京给您搭台,保证比豹房的还热闹!”
朱厚熜:“堂兄你少添乱,太祖爷是念旧。不过话说回来,这三年十个月的监国,比前两次加起来还长,太子爷怕是把南京的每块砖都摸熟了吧?”
朱高炽:“差不多,连哪个驿站的马最能跑都门儿清。最后迁京时,光整理监国档案就装了几十车,跟搬家似的,累得我那阵子见了马车就犯怵。”
杨士奇:“太子爷这是把南京的家底都摸清了。迁京前,他特意让人盘点南京的国库,连库房角落的几匹旧布都登记在册,皇上看了清单,说比户部尚书记得还清楚。”
徐达:“这才叫当家本事!当年我守北平,库房里有多少粮草、多少兵器,闭着眼都能数出来。”
朱高煦:“徐将军您可别往他脸上贴金,他那是闲的!换作是我,早带着兵护送迁都队伍了,哪用得着天天扒拉账本?”
朱棣:“高煦你懂什么!迁都是百年大计,粮草、物资、人员调度,哪一样出岔子都不行。你大哥把这些理顺了,比你打十场胜仗都管用!”
秦良玉:“永乐皇上说得是。就跟大军出征前的准备似的,粮草备不齐,兵甲不趁手,仗没法打。太子爷这三年多的监国,就是给迁都这场‘大战’备足了弹药。”
朱祁镇:“哈哈哈哈,弹药!太子爷这是把自己活成了‘移动粮仓’啊!不过话说回来,迁到北京后,是不是就不用监国了?”
朱祁钰:“哥你想啥呢,成祖爷在北京当‘大老板’,太子爷说不定还得管南京的“分公司”呢。”
海瑞:“迁都之举,利在千秋。太子爷监国期间,弊绝风清,民安其业,实为迁都之稳固根基。此等功绩,当记于史册。”
朱高炽:“歇啥呀,刚到北京,宫里的事儿、朝堂的事儿堆成山,还得适应北方的气候,头几个月天天流鼻血——还好有我妈给我炖的补品。”
朱元璋:“行了行了,迁都就迁都,别总说吃的。南京留着也挺好,以后我想回娘家(凤阳),还能在南京歇脚。”
马秀英:“重八你就别操心了,孩子们把事儿办得挺好。咱们还是听高炽说说到了北京的新鲜事吧。”
朱棣:“爸爸,您又不是一个人在南京,不是还有妈妈和大哥嘛,对了,还有孙中山先生也在。”
朱允炆:“唯独就是我不在。”
朱高煦:“谁叫你放火自焚啊。”
朱棣:“准确来说,允炆侄儿到底去哪儿了都不知道,这也不能怪我嘛。”
秦良玉:“咱们继续听吧。”
朱高炽:“从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到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我爸爸在榆木川驾崩期间,前面监国七个月,后面两次四个月。”
朱厚照:“这监国跟打卡上班似的,刚到北京还没焐热椅子,又得上岗了?太子爷这出勤率,比我上朝都高!”
朱厚熜:“堂兄你少贫,这叫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成祖爷晚年总亲征,太子爷监国就是‘战时总理’,国家机器离了他转不动。”
朱高煦:“什么总理?我看就是个看家的!有本事跟我一样跟着爸爸去前线砍蒙古人啊,天天在后方磨墨,算什么本事?”
徐达:“汉王你这话又糙了!当年我在前线打仗,最盼的就是后方有个能看家的。要是后方乱成一锅粥,前线将士能安心拼杀?高炽这是在后方给你搭戏台呢,你还嫌戏台不够大?”
杨士奇:“1422年那次监国,蒙古部落蠢蠢欲动,太子爷一边调兵增援边防,一边安抚京城百姓,还下旨‘凡出征将士家属,每月多给两石米’,将士们在前线听说了,打仗都更有劲了。”
杨荣:“我跟着皇上在榆木川时候,最后那几个月,军粮快见底了,全靠太子爷从北京调粮过来,那调度速度,比驿站的快马还及时。皇上当时就说‘高炽办事,朕放心’”
杨溥:“最险的是1424年那次,有官员想趁皇上不在,撺掇着加征赋税,太子爷直接把奏折摔了,说百姓刚缓过劲来,谁敢加税,先摘了他的乌纱帽——那股子硬气,跟太祖爷似的!”
朱祁镇:“真摔奏折啊!太子爷这是被逼急了?不过该硬气就得硬气,不然真被那些官员忽悠了!”
朱祁钰:“哥你总算说句像样的。太子爷这是外柔内刚,平时看着温和,真遇到事比谁都果断。换作是你,怕是又被大臣们绕进去了。”
秦良玉:“景泰皇上说得是。监国到这份上,早就不是简单处理政务了,得有定海神针的本事。太子爷这几次监国,每次都能稳住大局,比城墙还靠谱。”
戚继光:“这就跟守城似的,敌人越是猛攻,守城的越得沉住气。太子爷就是那最稳的城门校尉,任你外面风风雨雨,城门始终牢牢关着。”
海瑞:“危难之际见真章。太子爷数次监国,于乱世中守常道,于纷扰中定民心,此乃真君王气度。后世当效之。”
朱由检:“那是不是到登基了?”
朱高炽:“没错,不过,麻烦@秦良玉 将军。”
秦良玉:“不麻烦。”
朱元璋:“我同意让秦将军休息一下,大家换着来,谁先来?”
朱厚照:“我来!”
朱高煦:“我,一定是我!”
朱厚照:“汉王你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这儿是帝王群,你只是藩王,帝王优先!”
秦良玉:“我之前用方言,你们也用方言,这样有特色。”
朱高煦:“让正德来吧。”
朱棣:“这可不像你啊,怂了?”
朱高煦:“爸爸,我不是怂,而是谦让,何况我是藩王。”
朱瞻基:“今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啪!”
朱厚照:“For more details, please stay tuned for the next chapter”欲知更多详情,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