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护病房里挺安静。
赵匡胤的解毒疗程已经开始,他盘腿坐在病床上调息。
这皇帝身体底子是真好,才一天工夫,脸色就红润多了,气色也足了。
隔壁床的李世民也醒了,麻药劲儿过去,伤口疼得他直皱眉,但愣是一声没吭,意志力确实硬。
可这俩都是劳碌命,一天不干活就浑身不得劲。
这么干躺着,哪受得了。
“周先生,”李世民先忍不住了,他挪了挪身子,找了个舒服点的姿势,“朕在这躺一天,我那朝堂就过去三天。虽说有辅机他们看着,可朕这心里,总是不踏实。”
赵匡胤也睁开眼,看着周墨:“光躺着,是浪费功夫。”
周墨一看就懂了。
“明白,这就给你们找点事干。”他笑着掏出平板,给朱允炆拨了个视频过去。
屏幕一亮,是朱允炆那张脸。
“周哥,他们身体怎么样了?”
“好着呢,都闲不住想上课了。”
周墨把镜头转过去,“允炆,把会议室的直播接进来,两位陛下要远程听课。”
“是,我马上弄。”朱允炆效率很高,捣鼓了几下,平板画面就切到了基地的会议室。
周墨把平板架在两人中间,会议室里,课已经上了一半了,主讲台上站着一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男人,是国内顶尖的农业专家,王教授。
王教授看着眼前这帮气场强大的学生,扶了扶眼镜,打开了投影。
“各位陛下,接下来,我们就说最实在的。我们团队根据各位的时代和地盘,给你们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告诉你们回去先种什么、怎么种最划算。”
屏幕上,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个篆书的“秦”字。
王教授指着地图:“始皇帝陛下,秦朝刚统一,北方旱地、穷地多,又要养着大军搞工程,粮食压力是头一位的。”
嬴政点了点头,听得很专注。
“所以,我们推荐的主粮是——土豆。”屏幕上弹出土豆的图片和数据。
“这东西耐旱耐穷,山坡地都能活。从种下到收,三个月就行,见效快。最要紧的是,亩产三千斤往上,是粟米的三到五倍。只要推开,用不了两年,秦国的军粮和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就都能解决了。”
刘邦掰着指头算了算一亩地能养活多少人,随后又心想,看来那个世界的自己是没机会了,如果当时自己能每天好酒好肉的吃着,肯定不会折腾这一遭。
“辅助的,我们推荐大豆。”王教授接着说,“大豆能养地,跟土豆换着种,地力就不会衰。而且豆子能做豆腐、榨油,老百姓饭桌上能多个菜。豆渣还是顶好的牲口饲料,能给您多养不少战马。”
嬴政不光看见了粮食,他已经想到了这背后能盘活整个国策的道道。
画面一转,“汉”字出来了。
“汉高祖陛下,您的情况可以参考始皇陛下和武帝陛下,二者都行,也可以结合。”
“汉武帝陛下,您那时候,最大的麻烦是北边的匈奴,骑兵是关键。”
刘彻年轻的脸上全是“我懂”的表情。
“所以,我们推荐红薯加苜蓿。红薯比土豆还耐旱,特别适合在您那的西北、华北推广。”
“它的藤和叶子,也是好饲料。至于苜蓿,那是牧草之王,大规模种,能让您的战马吃得膘肥体壮,数量翻倍。”
“马吃饱了,卫青、霍去病才能把大汉的旗子,插到更远的地方去。”
刘彻的眼睛亮了,他仿佛已经看到卫青、霍去病的铁骑踏破匈奴王庭的场面了。
接下来是唐、宋、明。
“唐朝,我们推荐玉米和棉花。”
病床上的李世民一下来了精神。
“唐朝人口多,地盘大,玉米这种高产、在哪都能长的东西,是填满粮仓的最好选择。棉花呢,解决穿衣服的问题。麻布穿着剌得慌,丝绸又太贵。有了棉布,老百姓才能吃饱穿暖,这才是盛世的样子。”
李世民听着,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了。
推广棉花,不光是民生,还能带动纺织业,多出多少活计和税收……这位天可汗想的已经不只是种地了。
历史中自己是在贞观十四年将西突厥和高昌国等地方纳入版图,建立安西都护府,看来自己要加快速度了,那里可是种植棉花的好地方。
“宋朝,双季稻加红薯。”
赵匡胤的眼神也认真了起来。
“太祖陛下,宋朝地盘不大,人又多,必须在有限的地里刨出最多的粮食。”
“我们会提供改良的占城稻种,让您的江南鱼米之乡一年两熟,产量翻番。南方的山地丘陵,就全种上红薯。这样,您才有足够的粮食,去养一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兵。”
赵匡胤的手攥成了拳头,粮食!兵!他缺的就是这个!
“明朝,玉米加花生。”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听得格外仔细。
“明朝北方旱灾多,西南山地没怎么开发,玉米的耐旱和适应性是最好的。花生呢,不挑地,不跟主粮抢地方,又能榨油,又能当零嘴吃,正好能补上老百姓肚子里最缺的油水。”
朱元璋想起了自个儿小时候啃树皮的日子,眼圈都有点红了。
当年要是有这玩意儿,哪会饿死那么多人。
王教授讲完这些,话锋一转,表情严肃起来:“各位,种地只是第一步,更要紧的是防灾。”
他调出一份新文件,上面是几行大字。
“贞观二年,关中大蝗灾。”
病床上的李世民心里咯噔一下。
“洪武十八年,山东大旱,赤地千里。”
朱元璋的脸沉了下来。
“永乐八年、九年,浙江两决海堤,淹没良田四百余顷,六千余户流离失所。”
朱棣的拳头也攥紧了。
王教授的声音在屋里回荡:“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发生过的天灾。但现在,你们能提前知道。”
“对付蝗灾,我们有高效的生物农药方子;对付旱灾,有地膜和滴灌技术;至于水灾……”
他停了停,“那就得靠水泥修更结实的堤坝,得学工程了。那是工业组专家的课。”
他长舒一口气,喝了口水:“好了,农业上各位目前用得着的基础东西,我都讲完了。”
“为了更好更快的种植发展,希望各位下次来,能带上你们地盘里不同地方的土。我给你们化验分析,才能给出最准的施肥和种植法子。”
一堂课讲了好几个钟头,终于结束了。
信息量实在太大,每个皇帝都听得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了想法。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王教授,”康熙站了起来,他年纪不大,问话却相当尖锐,“您讲了秦、汉、唐、宋、明,为何……没有我大清?”
他旁边的乾隆没出声,但脸上的表情也是一样的疑问和不爽。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就僵了。
王教授一下给问住了,不知道怎么接。
就在这时,方文中推了推眼镜,突然开口:“因为对现在的大清来说,最要紧的,已经不是种地了。”
话音刚落,周墨的声音就从平板里传了出来,清清楚楚:“方教授说得对。”
他隔着屏幕,看着康熙和乾隆。
“对你们大清来说,眼下最要紧的,不是种地。”
“是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