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青都歌舞厅开业那天,全县为之沸腾!从未见过如此气派的场所:正规的舞台灯光,二百三十多平米的宽阔舞池,头顶各色彩灯、旋转灯流光溢彩。舞池三面环绕着靠窗或靠墙的四人座半敞开包厢。舞池边,音控室紧邻着工作人员休息间,赵小华就在这里担任出纳。此前,县城里跳舞的人最多挤在县工行简陋的文化活动室,仅凭一盏孤零零的旋转灯,能去那儿跳上一回,已是件奢侈且非寻常人可得的享受。
团县委书记陈高,二十八岁,中等身材,斯文儒雅。他浓眉方脸,作风正派,架着眼镜,话不多却自带威严。
歌舞厅开业后火爆异常,常常需要调集团县委五名干部在门口维持秩序,往往晚上八点就不得不闭门谢客。
陈高书记每晚必到,基本是陪同县委、县政府领导或上级来客,通常待上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便离开。
汪鹏程每晚十一点准时去接赵小华。到达青都时,赵小华要么正和其他服务员打扫卫生,要么在埋头结账。为了让她早点回家,鹏程也常搭把手帮忙。打扫包厢时,茶几上常有客人遗落的散烟,有时甚至是半包中华烟。这让鹏程十分高兴——自此,他再也不用抽那廉价的“江南”烟了。
一天晚上,客人稀少,陈高书记兴致勃发,即兴高歌了一曲苏联《共青团员之歌》。歌舞厅的女服务员们个个投去火辣崇拜的目光。陈高心情大好,问谁能陪他合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宋小锋眼疾手快,一把将赵小华推了出去。两人合唱,竟配合得天衣无缝。赵小华就此一唱成名。
青都歌舞厅签约的女歌手不少,陈亮的女友、“银牡丹”沈佳便是其中之一。歌手收入颇丰,若遇上台下“粉丝”赠送花篮,一个晚上甚至能有几百元进账。
自那次与陈高书记合唱后,陈书记每次接待上级领导,必定点名赵小华献唱。唱一支歌两块钱,这意外之喜让赵小华天天在家勤练不辍。
当时孟庭苇正风靡一时,赵小华尝试唱她的歌,结果深得领导们喜爱。陈高书记尤其偏爱点唱她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次,团地委书记来向阳视察,陈高让赵小华陪同跳舞。团地委书记兴致高昂,一曲接一曲竟跳到了深夜十一点。陈高书记大为满意,赵小华便又多了个兼职——陪舞“专员”。
有时,赵小华一个晚上的收入,就远超汪鹏程一个月的工资。
陪舞多了,汪鹏程心中不免酸涩难言。陈高书记是大领导,是恩人,鹏程不敢多言,只能向宋小锋吐露心事。宋小锋笑他:“你怎么这么没自信?陈高书记是正派人,你大胆放心!至于那些半老头子,还能比得上你的魅力?”
县委副书记张发青分管党群,生得俊朗挺拔,风传他即将接任县长甚至县委书记。宋小锋心思活络,日日围着他转。青都歌舞厅的服务员和歌手尽是美女,张发青自然成了每晚的座上宾。陈高书记无奈,也只能日日作陪。
张发青与其他人跳舞跳腻了,目光渐渐锁定了赵小华。
从此,每晚带着酒意的张副书记,跳舞必点赵小华,点歌必是那首《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马屁精们争相献媚,每当赵小华开嗓,花篮便络绎不绝地送上台,最大的一次,花篮价码竟高达六百六十八元。
赵小华点钱点得手发麻,汪鹏程的脸色却一天比一天阴沉。他眼睁睁看着张副书记搂在赵小华腰上的手越来越往下滑,怒火已在胸中翻滚,几乎要冲破理智的堤防。
终于,在一个深夜十一点半,当汪鹏程再次撞见张发青仍紧紧搂着赵小华在舞池中摇晃时,积压的愤懑彻底爆发了。他猛地冲进舞池,一把将赵小华拽开,对着张发青,一字一顿地低吼道:“以后你再敢找我女朋友跳舞,我揍死你!”
空气瞬间凝固。陈高书记和宋小锋惊愕当场——这个审计局的小干部,莫非是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