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盛斋”东家那番夹枪带棒的“指点”,像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子,在晓燕心里荡开几圈涟漪后,便沉了底。她没工夫为这闲气劳神,年关跟前,生意一日忙过一日,铺子里从早到晚,人流不断。那点心的香气,混着顾客身上带来的室外寒气,在小小的店铺里氤氲不散,倒也驱散了几分来自对面的阴冷目光。
晓燕和两个徒弟,忙得脚不沾地。称重、打包、收钱、找零,脸上整日价堆着笑,嗓子眼儿都说得发干。生意好,自然是欢喜的,可晓燕心里那根弦,却随着这红火的景象,越绷越紧。她晓得,这省城的地界,绝不是你生意好,就能安安稳稳赚钱的。
果然,没过几天,麻烦便悄没声地找上门来。
先是街道办事处的两个干部,背着手,例行公事般地来了一趟,说是检查消防安全和环境卫生。铺子里外看了一遍,倒也没挑出什么大毛病,只在门口那挂着的招牌下站了站,指着那略微有些翘边的墙角,说了句:“这招牌挂得还算牢靠,不过也得定期检查,万一掉下来砸着人,可不是闹着玩的。”又看了看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补充道:“卫生保持得还行,就是这下雪天,门口积雪得及时清扫,不能影响行人。”
话都在理,挑不出错处。可那眼神,那语气,总让人觉得不那么对劲儿,像是在鸡蛋里寻骨头,又寻不着,便只好不痛不痒地敲打两句。
晓燕陪着笑,连声应着,心里却明镜似的。这怕是“德盛斋”那边使了劲儿,借着官面的由头,来给她这“外来户”上眼药了。
送走了街道干部,还没等喘口气,斜对过“德盛斋”的一个老主顾,一个穿着体面、常来买点心的老太太,提着个“林记”的点心纸包,颤巍巍地找了过来。
“姑娘,你这点心……不对味儿啊!”老太太把纸包往柜台上一放,脸上带着不满,“俺孙子吃了,说牙碜!里头有沙子!”
晓燕心里一紧,连忙打开纸包。里面是几块“金丝枣泥卷”,外形完好,并无异样。她拿起一块,小心翼翼地掰开,枣泥油润,面皮酥层分明,看不出任何杂质。
“大娘,您别急,”晓燕把点心递到老太太眼前,“您看,这点心里头,干净着呢,咋会有沙子?”
“咋没有?”老太太不依不饶,手指点着枣泥馅,“就是这里头!俺孙子还能瞎说?准是你们洗枣没洗干净!哼,新开的铺子,就是不如人家老字号靠得住!”
这话就有些胡搅蛮缠了。“林记”用的枣,都是精心挑选、反复淘洗过的,绝不可能有沙子。晓燕心里窝火,却知道跟这上了年纪、又明显带着偏见的老人争辩不清。她强压下火气,依旧陪着笑脸:“大娘,许是孩子吃急了,噎着了?要不,俺给您换一份,或者退钱也成。”
“谁稀罕你这点钱!”老太太把手一甩,气哼哼地,“往后啊,俺还是去‘德盛斋’买!人家那才是老牌子,信得过!”
说完,扭身就走,那“林记”的点心,也不要了。
晓燕看着老太太消失在巷口的背影,又看了看柜台上那包被冤枉的点心,只觉得一股浊气堵在胸口,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她知道,这绝不是偶然。定是有人在背后嚼了舌根,撺掇着这不明就里的老人,来给她添堵,坏她名声。
两个徒弟气得脸都白了,一个说:“晓燕姐,他们太欺负人了!”
另一个更直接:“准是‘德盛斋’搞的鬼!”
正说着,门外又进来两个穿着工商制服的人,脸色严肃。
“谁是负责人?”打头的一个高个子问道。
“俺是。”晓燕连忙上前。
“接到群众反映,你们这里销售的点心,存在质量问题。”高个子干部拿出本子和笔,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我们需要进行检查,请配合。”
又是质量问题!晓燕的心沉到了谷底。她立刻将人引到柜台前,将各种点心的样品,连同进货的单据、生产的记录,一一拿出来,请他们查验。
那两个干部看得仔细,又是看,又是闻,甚至还掰开点心,检查内部的质地和馅料。折腾了半晌,也没找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高个子干部合上本子,脸色稍缓:“从检查和记录来看,目前没有发现明确的质量问题。不过,群众既然有反映,你们就要更加注意。尤其是原料把关和生产卫生,绝不能松懈。”
“俺们明白,一定注意!”晓燕连连保证。
送走了工商的人,晓燕只觉得浑身脱力,后背沁出一层冷汗。这一整天,明枪暗箭,接踵而至,虽未造成实质损失,却像钝刀子割肉,消耗着她的心神和精力。
她知道,这才是开始。“德盛斋”在省城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关系盘根错节,要想挤垮她这新来的小虾米,有的是软刀子。
傍晚,关上门板,清点账目。虽然生意依旧不错,可晓燕看着那算盘上的数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照这么下去,光是应付这些层出不穷的麻烦,就足以把她拖垮。
“晓燕姐,咱……咱就这么忍着?”一个徒弟忍不住问道,声音里带着不甘和委屈。
晓燕没说话,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省城璀璨却冰冷的灯火。忍?自然不能一直忍下去。可硬碰硬,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她想起顾知行曾经说过的话,有时候,退一步,换个法子,或许海阔天空。可在这省城,她又能退到哪里去?又能换什么法子?
正思忖间,巷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自行车铃声。是邮递员。他停在小铺门口,从绿色的邮包里取出一封信,递给晓燕:“林晓燕,你的信,省城来的。”
晓燕道了谢,接过信。信封是那种常见的牛皮纸公务信封,落款却让她有些意外——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她心里一动,连忙拆开。信是打印的,措辞严谨,大意是研究所对“林记”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规范结合的路子很感兴趣,经过初步评估,认为具备合作潜力。邀请“林记”负责人于下周前往研究所,面谈具体合作事宜。
合作!研究所的合作!
晓燕捏着那封信,手微微有些发抖。这无疑是暗夜里射出的一道光!如果能跟研究所搭上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足以让许多宵小之辈有所忌惮!
可……“德盛斋”那边,会眼睁睁看着她攀上这棵大树吗?这通往光明的路上,只怕也布满了荆棘。
她将信仔细折好,放进贴身的衣兜里,像是揣着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也揣着了一份更沉重的责任。
省城这潭水,是越来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