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寒风像刀子般刮过海面,山海号的船身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甲。郭春海站在改装后的船头,呵出的白气在狗皮帽檐上结成了霜花。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冬季捕捞,全屯人都挤在码头送行。
当家的,这个带上。乌娜吉小跑着追上来,塞给他一个裹着棉套的陶罐。揭开一看,是冒着热气的参鸡汤,底下还埋着两个粘豆包。
老崔正在调试新安装的绞盘,金牙冻得发僵:这玩意儿比夏天的沉三倍!他指的是覆盖着冰层的渔网。为了冬捕,他们给山海号加装了防滑钢板、暖气管道,还在船舷两侧挂了破冰用的铁锥。
随着柴油机启动,船身缓缓离开码头。冰层被犁开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孩子们追着船跑,直到被大人拽住。郭春海看见自家崽子骑在托罗布老爷子肩上,小手挥舞着木雕的小船。
往北走,老崔研究着新领的海图,暖流经过的地方冰层薄。
航行了约莫两小时,海面突然开阔起来——这是处难得的未封冻海域。郭春海放下新配备的水下摄像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景象:成群的海鱼在浅水区游弋,仿佛在享受这处。
下网!随着郭春海一声令下,特制的加厚拖网沉入水中。网绳上的冰碴簌簌掉落,在甲板上蹦跳如珍珠。
等待收网时,格帕欠拿出了新玩意——自制的冰下探测器。用收音机改装的天线能接收到水下三十米的信号,比声呐更灵敏。突然,仪器发出刺耳的蜂鸣!
大鱼群!格帕欠盯着跳动的指针,比夏天看到的还密!
第一网就破了纪录。当绞盘将渔网拖出水面时,冰层下的鱼群像银色的瀑布般倾泻在甲板上。最让人惊喜的是其中混着十几条肥美的冷水鳕鱼,每条都有小臂长,鱼鳃还冒着热气。
发财了!二愣子抓起一条活蹦乱跳的鳕鱼,这玩意儿在哈尔滨卖五块一斤!
正当众人欢天喜地时,船身突然剧烈一震!摄像机显示有个巨大的黑影从网下掠过。郭春海扑到船舷边,只见冰层下闪过一道银光——是条从未见过的大鱼,体长至少三米,吻部如剑!
是白鲟!老崔惊呼,这玩意儿比人参还稀罕!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尾国宝级鱼类的背鳍被渔网挂住了,正在拼命挣扎。郭春海二话不说就套上潜水服:得救它,伤了要坐牢的!
冰潜危险至极。郭春海腰系绳索潜入刺骨的海水,发现白鲟被缠住了尾鳍。他用猎刀小心割开网线,却因低温导致手指僵硬,刀险些脱落。千钧一发之际,他灵机一动,用牙齿咬住刀背继续操作。
当白鲟终于挣脱时,有力的尾鳍扫过他的胸口,差点震断肋骨。回到船上时,郭春海已经冻得说不出话,被老崔用烧酒擦遍全身才缓过气来。
值了,他指着摄像机屏幕,它没事了。
经过一番折腾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了意外的收获。白鲟在拼命挣扎的过程中,剧烈地搅动了海底的沉积物,这一搅,使得原本被掩盖在底下的大片发光物体暴露了出来——竟然是野生海参!
在寒冷的冬季,低温环境使得这些海参的肉质变得格外肥厚,这无疑是大自然给予的一份珍贵礼物。郭春海见状,兴奋地裹着棉被,站在船头大声指挥道:“下斗网!注意动作要轻,捞的时候要浅取!”
船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经过改良的小型拖网,生怕损伤到这些珍贵的海参。经过一整天的努力,到傍晚时分,他们成功地收获了二百多斤海参,此外还有不少同样珍贵的扇贝。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惊喜的。更奇妙的是,后来科研所根据他们提供的坐标,在这片海域发现了海底热泉。这个重大发现不仅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这片海域的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当“山海号”返航时,它宛如一艘破冰船,在冰面上艰难前行,为后续的渔船开辟出一条安全的航道。码头上,早已聚集了一群翘首以盼的人们,他们看到满载而归的渔船,欢呼声如雷,甚至震落了岸边的冰凌。
乌娜吉心急如焚地站在人群中,当她看到“山海号”缓缓靠近时,第一个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上了甲板。她径直奔向郭春海,心疼地将他那冻伤的手紧紧捂在怀里,试图用自己的体温为他取暖。
“不碍事的,”郭春海却不以为意,他满脸笑容地向乌娜吉展示着他们的收获,“看看这个!”只见那十几条冷水鳕鱼,每一条都体型巨大,新鲜肥美,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瞬间成为了众人争抢的热门货物。县招待所经理亲自来收购,说要接待省里领导。而海参则被药材公司预定一空,价格是夏季的三倍。
当晚的庆功宴别开生面。托罗布老爷子在冰面上凿洞,用鄂伦春古法。孩子们围着冰洞又蹦又跳,钓上的小鱼直接扔进热锅里,鲜得人舌头打颤。乌娜吉用鳕鱼肚做了道冰海三鲜,配上野山参酒,吃得老崔金牙上都结了油花。
夜深人静时,郭春海独自来到码头。月光下的山海号通体晶莹,像艘水晶船。他摸着船舷上白鲟撞击的凹痕,想起水下那惊鸿一瞥。
远处传来冰层挤压的声,仿佛大海的心跳。明天或许还有新的冒险,但此刻,星河璀璨,冰原寂寥,一切都纯净如初。那些藏在深蓝之下的奥秘,正等待着勇敢者去探寻、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