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号的引擎声在清晨的海面上格外清晰。
郭春海站在船头,感受着略带凉意的海风拂过面颊。
今天他们要去探一片新海域——老崔年轻时偶然发现的地带,据说那里盛产石斑鱼。
新探鱼仪真带劲!老崔在驾驶舱里摆弄着新设备,金牙在晨光中闪闪发亮,连海底地形都看得一清二楚!
随着船驶入目标海域,郭春海注意到海水颜色由深蓝变成了墨绿。水下隐约可见两座巨大的礁石,像两座小山般矗立在海底。礁石周围鱼群密集,时不时有银光跃出水面。
下网!郭春海果断下令。
拖网沉入水中,船速减慢。郭春海盯着探鱼仪屏幕,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信号——不是常见的鱼群光点,而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阴影,正缓缓从礁石背后游出。
那是什么?二愣子凑过来,瞪大了眼睛。
还没等郭春海回答,船身突然一震!网绳绷得笔直,绞盘发出不堪重负的声。老崔赶紧减速,众人合力拉住网绳,生怕断了。
收网!慢点!郭春海指挥道。
当网兜渐渐浮出水面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网里除了常规的石斑鱼外,还有三条从未见过的怪鱼!每条都有手臂长,通体暗红色,背部高高隆起像驼峰,头部宽大如蛙,最奇特的是胸鳍特别发达,像两把小扇子。
我的天......老崔的金牙都忘了闪光,这是石蚌鱼!我爷爷那辈人叫它海蛤蟆,几十年没人见过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条鱼的鳃部竟然挂着个小小的金属环。郭春海小心取下,发现环上刻着黄海所-1982-037的字样。
科研标记!他立刻反应过来,这鱼是黄海海洋研究所放流的!
正当众人围着怪鱼议论纷纷时,电台突然响起:各船只注意,这里是黄海科考1号,收到请回答......
原来科考船就在附近海域!半小时后,一艘白色科研船靠了过来。船上下来的张教授看到网中的石蚌鱼,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真的是它们!这是我们三年前放流的濒危物种——褐斑石蚌鱼!
原来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是海洋生态的晴雨表。科研组本以为是放流失败了,没想到在这么远的海域发现了踪迹。
能让我们采集些数据吗?张教授恳切地问。
接下来的场面让山海号的船员大开眼界。科研人员轻车熟路地测量、取样、拍照,还给每条鱼打了新的标记芯片。最神奇的是那个水下摄像机,能把海底景象实时传到甲板显示器上。
你们看,张教授指着屏幕,石蚌鱼喜欢生活在礁石洞穴里,以小型甲壳类为食......
郭春海突然有了主意:张教授,我们愿意协助追踪这些鱼。我们常在这一带作业,可以随时报告发现。
张教授喜出望外,当场拍板合作。科考船不仅提供了专用记录本和测量工具,还赠送了一套简易水质检测设备,甚至答应帮山海号安装小型卫星定位器。
这样你们发现石蚌鱼时,我们就能精确定位了!张教授握着郭春海的手不放。
返航时,科研组特意带走了那条带标记的鱼做进一步研究,但把另外两条留给山海号这可是稀罕物,张教授眨眨眼,省城大饭店愿意出高价收购。
果然,码头上这两条怪鱼引起了轰动。县水产公司经理出价五十元一斤,两条鱼卖了将近八百元!更让人惊喜的是,省电视台听说后专门派记者来采访,山海号一下子成了生态保护先锋。
三天后,山海号再次出海,这次带着科研任务。新安装的设备让老崔爱不释手:好家伙,这下咱们成科考船了!
按照张教授给的坐标,他们来到石蚌鱼可能出没的海域。郭春海仔细对照着科研组提供的图鉴,学习辨认石蚌鱼的栖息特征。突然,探鱼仪上出现了熟悉的信号。
在那儿!他指着屏幕上一处礁石缝隙。
这次他们没有下网,而是按照科研组教的方法,用特制的观察镜潜入水下查看。透过镜片,郭春海清楚地看到几条石蚌鱼在礁石间悠闲地游动,其中一条的鳍上还闪着金属标记的反光。
黄海所-1983-112号!他准确地报出标记号码,格帕欠立刻记在本子上。
正当他们专注记录时,天气突然变脸。远处海平线上乌云密布,风浪渐起。老崔看了看气压计,脸色凝重:要变天,得赶紧回......
话音未落,电台里突然传来求救信号!是科考船遇险了,发动机故障,正被风浪推向暗礁区!
位置?郭春海一把抓起话筒。
两船相距不到五海里。山海号立刻调转船头,全速前进。风浪越来越大,船身剧烈摇晃,甲板上的工具噼里啪啦地滑动。二愣子死死抱住记录本,生怕珍贵的科研数据被海水打湿。
当山海号赶到时,科考船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一个巨浪打来,科研船猛地倾斜,甲板上的设备滑向一侧,几名科考人员险些落水!
抛缆绳!郭春海大喊。
第一次尝试失败了,缆绳被狂风吹偏。第二次,老崔冒险靠近到几乎相撞的距离,终于将缆绳固定成功。山海号开足马力,硬是把体积大得多的科考船拖离了暗礁区。
风暴持续了整整一夜。两船并排停在一个避风的小海湾里,用缆绳牢牢固定。科研人员全部转移到山海号上,狭小的船舱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却暖意融融。乌娜吉用带来的山货和鲜鱼熬了一大锅热汤,大家轮流用同一个碗喝,竟喝出了战友般的情谊。
天亮后,风浪渐息。张教授检查设备时发现,最珍贵的水下摄像机在混乱中掉海里了。里面有半个月的观测数据......他心疼得直搓手。
郭春海二话不说,穿上简易潜水装备就跳入海中。海水浑浊,能见度极低。他凭着记忆在科考船周围搜寻,一次次下潜,终于在第五次时摸到了摄像机!更令人惊喜的是,摄像机旁边还躺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箱——是艘古沉船的遗物!
铁箱里装满了老式渔具:铜制的鱼钩、鲸骨做的浮子、甚至还有几块雕刻精美的船板。张教授鉴定后认为,这很可能是清末民初的渔船遗骸,对研究当地渔业史有重要价值。
一周后,县里举行了隆重的表彰仪式。山海号全体船员获得了海洋保护特别贡献奖,科研所还赠送了一套专业潜水装备。那个古沉船的铁箱则被放在县博物馆展出,标签上醒目地写着山海号渔船与黄海海洋研究所联合发现。
庆功宴上,张教授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在绥芬河口设立长期观测站,聘请郭春海为渔民科学家,每月发放津贴。你们对海域熟悉,是科研的最佳帮手!
夜深了,郭春海独自坐在山海号甲板上。新安装的科研设备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观测数据。他轻轻抚摸着那套崭新的潜水装备,想起白天张教授说的话:海洋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你们这样的有心人去发现......
远处,潮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声音既像大海的心跳,又像古老的诉说,让人莫名心安。明天或许还有新的发现,但此刻,月光下的海面波光粼粼,仿佛撒满了碎银,也映照着一个普通渔夫不平凡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