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第81章
腊月初的邻县,寒风裹着淡淡的年味儿,吹在“晚星食府”新挂的朱红招牌上。余晚星站在店门口,看着伙计们忙碌地摆放花篮、张贴“开业大吉”的红纸,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这是“晚星”第一次走出本县,分店能否成功,关乎着后续的扩张计划,更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
此前的铺面之争,最终在邻县县令的帮助下顺利解决。原来,那个抢铺面的外地商人,是石渊党羽安插的眼线,本想通过抢占铺面阻挠“晚星”扩张,却没想到邻县县令是张衍之的同窗,不仅揭穿了商人的身份,还帮忙敲定了铺面租赁事宜。如今,看着装修一新的食府,余晚星暗暗庆幸:幸好有惊无险,不然分店计划就要搁置了。
“余姑娘,都准备好了,客人已经开始进店了!”阿力快步走过来,语气里满是兴奋。余晚星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襟,笑着迎了上去。食府内部延续了县城总店的风格——原木色的桌椅整齐摆放,墙上挂着农户送的玉米、辣椒串,透着浓浓的烟火气;后厨里,厨师们正忙着炖灵泉鸡汤,浓郁的香味飘满整个大堂,引得客人频频探头。
为了打开邻县市场,余晚星做足了准备。她不仅从县城总店调来了最有经验的厨师和伙计,还结合邻县百姓的口味,微调了菜单:比如将“灵泉炖鸡”的咸度降低,增加了“辣炒灵泉蔬菜”等符合当地偏好的菜品;同时推出“开业优惠”——进店消费满五十文送一碗灵泉米汤,满一百文送一块草本皂,吸引客人尝试。
第一位进店的客人是住在附近的王大爷,他听说这家食府用“特殊泉水”做菜,特意来尝尝鲜。点了一份灵泉鸡汤和一盘炒青菜后,王大爷尝了第一口鸡汤,眼睛瞬间亮了:“这汤也太鲜了!比我之前喝的任何鸡汤都好喝!”说着,他又夹了一筷子青菜,脆嫩的口感让他连连称赞:“这青菜也不一样,有股清甜味儿!”
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客人走进食府。有带着孩子来的家庭,点了清淡的灵泉米汤和蒸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有结伴而来的商户,点了招牌炖鸡和辣炒蔬菜,边吃边讨论生意;还有不少农户,特意从乡下赶来,想尝尝“晚星”的特色菜。不到中午,食府的二十张桌子就坐满了客人,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却个个笑容满面。
更让余晚星惊喜的是,邻县的农户们听说食府需要新鲜蔬菜,纷纷主动找上门,希望能合作供货。余晚星挑选了几家种植技术好、信誉高的农户,和他们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既保证了食府的食材新鲜,又为农户们提供了稳定的销路。“余姑娘,跟着你干,我们放心!”一位农户握着余晚星的手,激动地说。
傍晚关店时,账本上的营收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开业第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县城总店的日均营收。阿力兴奋地说:“余姑娘,咱们成功了!邻县的客人都认可咱们的口味,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余晚星笑着点头,心里却没放松警惕——她知道,开业只是第一步,要想长期站稳脚跟,还需要不断提升服务和菜品质量。
可就在大家庆祝开业成功时,那个穿着灰布衫的男人,又一次出现在了食府附近。他看着热闹的食府,又看了看门口排队预订的客人,脸色阴沉地离开了。回到住处后,他立刻写了一封信,派人加急送往京城:“晚星食府邻县分店开业即火爆,其‘灵泉模式’已获当地认可,恐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需尽快采取措施打压……”
此时的余晚星,还在和伙计们一起总结开业第一天的经验,讨论如何优化服务流程。她以为分店开业成功,是“晚星”扩张的好开端,却丝毫没察觉到,石渊党羽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邻县分店,正计划着新的破坏行动。要是石渊党羽真的下手,比如在食材里动手脚、散播食府的谣言,刚开业的分店会不会面临倒闭危机?余晚星又该如何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