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恢复情况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术后第五天,他已经可以脱离呼吸机,在搀扶下进行短时间的床旁活动。虽然呼吸依旧比常人费力,但那种濒死的窒息感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能够相对顺畅呼吸的轻松。他浑浊的眼睛里重新有了光亮,看着林默时,充满了近乎虔诚的感激。
这个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比任何论文和数据都更有说服力。它不仅坚定了团队的信心,更在龙泉市第一医院乃至整个龙泉地区的尘肺病患者群体中,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恳求,希望能得到林默的救治。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期盼,以及眼前这独一无二的、集中了大量终末期尘肺病患者的“天然研究宝库”,林默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们暂时不走了。”他在团队内部会议上宣布。
苏晚晴对此并不意外,她早已开始着手规划延长停留的后勤事宜。张浩、赵德明等人更是跃跃欲试,能亲身参与并完善一项开创性术式,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林氏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术,目前仅有一例成功,远未成熟。”林默语气严谨,“我们需要更多的病例来验证其有效性、优化操作流程、明确不同亚型患者的适应症边界,并建立可靠的长期疗效评估体系。龙泉,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最迫切的需求。”
他看向胡一山:“胡主任,需要你和医院的支持。我们要建立一个临时的‘终末期肺病杂交治疗技术龙泉工作站’。”
胡一山激动得几乎要落泪,这意味着龙泉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林主任,您放心!医院上下一定全力配合!要人给人,要场地给场地!”
接下来的工作迅速铺开:
病例筛选与数据库建立:陆青屿主导,与胡一山团队合作,开始对医院内及周边地区登记在册的终末期尘肺病、肺气肿患者进行系统性筛查。利用初步确立的适应症标准,筛选出潜在适合手术的患者,并建立详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包括完整的影像学资料、肺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技术标准化与团队培训:林默亲自带队,对筛选出的第二批、第三批患者进行手术。每一台手术,都是对术式的进一步打磨。他刻意放慢某些步骤,进行详细讲解,让张浩、赵德明甚至胡一山团队中有潜力的医生,逐步参与到核心操作中。他开始将手术流程模块化,明确不同难度级别下助手可以承担的任务,旨在培养出一个能独立开展此术式的团队雏形。
器械优化与成本控制:随着手术例数增加,苏晚晴开始与瑞泰公司的陈薇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一方面反馈器械在使用中的细节体验,推动其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也开始探讨基于更大使用量的采购或合作方案,旨在降低单次手术的耗材成本,为未来技术在更广泛基层医院的推广扫清经济障碍。她也开始着手拟订技术授权和专利使用的商业框架,确保杂交中心能从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用于支撑星火计划和其他科研项目。
学术沉淀与舆论管理:埃里克和陆青屿合作,开始撰写那篇备受期待的正式论着。他们计划将前几例成功病例进行系统总结,并客观记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同时,苏晚晴也加强了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控,引导舆论聚焦于技术本身的突破和对患者群体的意义,淡化商业色彩,并适时释放一些技术开源共享的积极信号,以应对可能来自王副院长和康拓的“技术垄断”指责。
林默仿佛在龙泉扎下了根。他每天穿梭于病房、手术室和临时工作站之间,生活节奏快得惊人,但他乐在其中。看着一个个如同老周般被宣判“死刑”的病人,经过他手重获呼吸的自由,那种成就感,远非任何金钱或名誉可以比拟。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第四台重塑手术顺利完成的当天晚上,苏晚晴拿着手机,面色凝重地找到了刚刚结束术后讨论的林默。
“王副院长亲自打来的电话,”她压低声音,“语气很‘关切’。询问我们为何滞留龙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星火计划的中期评审,更暗示我们……‘要注意影响’,不要被某些国外器械商‘绑架’,更不要将本院的重要技术创新‘无序扩散’。”
林默擦着头发的动作顿了顿,眼神微冷。“技术属于需要它的人。评审,用数据和病例说话。”他顿了顿,看向苏晚晴,“至于经济利益,你全权处理。原则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大部分收益,必须反哺于技术优化、降低患者负担和星火计划。”
他的态度明确而坚定。在龙泉这片充满痛苦与希望的土地上,他找到了比返回医院面对权力倾轧更有价值的事情。他要在这里,将星火淬炼成真正可以燎原的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