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天,上海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下,韩风站在陆家嘴高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凝视着近乎空荡的街道。股市如同这座沉寂的城市,在持续的低迷中挣扎,而他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突破亿元大关,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办公桌上散落着数十份研报,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剑桥科技的资料上。这家公司表面上是一家传统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但在韩风眼中,它隐藏着成为cpo概念龙头的密码。
cpo,即光电共封装技术,是2022年光通信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方向。韩风通过行业渠道了解到,随着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传统可插拔光模块的功耗瓶颈日益凸显。而cpo技术有望将交换机芯片和光引擎共同封装在一起,把功耗降低高达50%,这对数据中心来说意味着革命性的改变。三月初,他在一份光通信行业报告中看到,博通公司在oFc2022展会上展示了其cpo交换机ASIc,计划在年底前开始出货25t cpo交换机。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震动,却尚未被资本市场充分认知。
韩风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未来AI算力竞赛的关键基础设施。他开始深入挖掘剑桥科技与cpo的关联,发现这家公司虽然不直接生产cpo所需的交换芯片,但通过其光模块业务,正积极布局cpo的上游产业链。四月的一个深夜,韩风在研究剑桥科技2021年年报时发现,该公司在日本设有研发中心,专注于高速光模块技术开发,而这正是cpo技术生态的关键一环。
五月的上海仍处于封控状态,资本市场对cpo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韩风注意到剑桥科技的股价在8-9元区间徘徊,市值不足40亿元,与它可能面临的技术变革机遇极不相称。他通过线上会议与几位光通信专家交流,了解到cpo技术虽然尚未成熟,但在AI和hpc场景下的竞争优势已经显现。Lightcounting预测,cpo发货量将从2023年的5万件增加到2027年的450万件,以800G和1.6tcpo为主。这一数据让韩风感到震惊,他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增长曲线。
建仓是从五月中旬开始的,采取了他一贯的谨慎策略。当时剑桥科技股价因市场恐慌一度跌破9元,韩风在8.7元附近建立了第一笔仓位,约占预定总仓位的5%。随后几周,他利用市场波动分批买入,将平均成本控制在8.5元左右。这个过程考验着耐心与决断力,有时全天仅有寥寥数笔交易,但他深知,在流动性枯竭的时刻,想要大量建仓而不惊动市场,必须保持这样的节奏。
在建仓过程中,韩风对剑桥科技的理解不断深化。他发现该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并不理想,营收同比减少1.60%,净利润亏损8720.38万元。公司解释这主要是受疫情冲击,物流严重受阻,部分员工无法到岗,加上芯片短缺影响了订单执行。但韩风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自2022年5月末起,剑桥科技已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秩序,其第二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9.57亿元,同比增长39.5%,单季度盈利超2000万元。这表明公司基本面正在发生微妙转变。
七月的第一天,韩风做出了一个令团队惊讶的决定——将剑桥科技的仓位提升至总资金的15%。当天,股价在9.2元附近震荡,市场情绪依然低迷。助理提醒他公司上半年业绩可能仍不理想,但韩风指着调研资料说:“危机中往往蕴藏着转机,剑桥科技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而市场还没有意识到cpo技术革命即将到来。”
果不其然,七月下旬,剑桥科技发布半年报,虽然上半年整体亏损,但第二季度的业绩改善明显。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透露,正在密切关注cpo技术发展,并对cpo所需的光源部分保持关注。这一表态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却坚定了韩风的信心。
八月至九月,市场依然低迷,剑桥科技的股价在9-10元之间徘徊。韩风注意到,尽管大盘持续走弱,但剑桥科技的底部却在逐步抬高,成交量时有放大,显示有资金在默默吸筹。他通过行业关系了解到,剑桥科技的马来西亚工厂已开始导入光模块业务,并向客户发送样品。这标志着公司在全球化产能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为未来承接cpo相关订单打下基础。
十月初,市场依然寒意逼人,但剑桥科技的走势开始出现异动。10月11日至10月14日,该公司股票意外地连续拿下四个涨停板,股价从11元附近快速拉升至14元以上。这一突变引起团队内部激烈讨论,多数人建议获利了结,毕竟在这样低迷的市场中,超过40%的浮盈已难能可贵。但韩风在经过深入分析后,做出了继续持有的决定。
“这不仅仅是短线资金的炒作,”在投资决策会议上,韩风向团队解释,“我研究了基本面,剑桥科技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4.02亿元,同比增长136.63%,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879.68%。这种增长不是偶然的,而是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接入市场需求旺盛的结果,同时cpo概念的东风才刚刚起势。”
果不其然,在经历短暂调整后,剑桥科技的股价在十一月初再次发力,突破15元关口。这时,韩风的持仓浮盈已超过70%,但他依然沉着冷静。通过持续跟踪行业动态,他了解到cpo技术研发主要由芯片公司推进,但剑桥科技作为光模块供应商,正处于产业链的关键位置。随着AI大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爆发,cpo的急迫性日益凸显。
十二月,寒冬中的A股市场依然不见起色,但剑桥科技却逆势走强,股价稳步攀升至18元附近。韩风开始小幅减持,在17.5-18元区间卖出了约10%的仓位,锁定了部分利润。他认为,在股价大幅上涨后,必然会有回调压力,适当的仓位调整有助于应对波动。
2023年元旦过后,市场的悲观情绪有所缓解,剑桥科技的股价在成交量配合下突破20元。这时,cpo概念开始成为市场热点,各路资金纷纷涌入。1月中旬,股价冲高至22.53元,较韩风建仓时上涨超过150%。团队内部再次响起获利了结的声音,但韩风却异常冷静。
“概念炒作终会退潮,只有真实业绩才能支撑股价,”韩风在复盘会上说,“我们需要判断的是,剑桥科技的业绩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二月至三月,随着2022年年报的发布,剑桥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37.86亿元,同比增长29.66%;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154.33%;扣非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388.22%。这份财报验证了韩风的判断,但他也注意到,公司光模块业务营收仅为4.78亿元,占总收入的12.63%。这表明市场对剑桥科技的cpo概念炒作已明显超前于实际业务。
三月中旬,剑桥科技股价创下22.53元的新高后开始震荡。韩风果断决定分批获利了结,在21-22元区间逐步清仓,最终平均卖出价格在21.5元左右,整体收益率超过150%,绝对收益达到数千万元。
清仓那天下午,韩风独自站在办公室窗前,思考着这场战役的得与失。剑桥科技一役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验证了他对产业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在这场cpo概念的盛宴中,他抓住了技术变革初期的投资机会,在市场普遍悲观时敢于布局,在概念狂热时保持冷静。
夜幕降临时,韩风打开投资笔记,写下了这样一段总结:“cpo之役,胜在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对市场情绪的精准把握。剑桥科技作为cpo概念的全球龙头,其价值不在于即期的业绩贡献,而在于技术在产业变革中的卡位优势。然而,概念炒作终将退潮,唯有业绩增长才是股价的永恒支撑。投资者需要在市场盲目时保持理性,在概念狂热时坚守价值。”
关上电脑,韩风深吸一口气。剑桥科技只是他“封神之战”的第二役,接下来还有更多硬仗要打。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他深知唯有不断学习,持续进化,才能在投资的路上行稳致远。cpo的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他需要继续跟踪产业进展,等待下一个更好的介入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