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深圳,热力依旧,但远航集团总部内,却弥漫着一股不同于酷暑的、积极向上的热忱。季度经营分析会确认了内部整合的初步成效,给整个管理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萧远深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像远航这样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并且即将面临重大战略转向的企业,对新鲜血液、对具备未来视野的年轻人才的渴求,愈发迫切。
周五下午,萧远特意安排了一段时间,与周伟华、人力资源部经理李曼一起,同几位从去年和今年校园招聘中脱颖而出的管培生进行一场非正式的座谈。这些年轻人被分配到集团各个业务板块进行轮岗,如今已有数月到一年不等,是时候近距离观察一下他们的成色,也听听这些“新人”对公司的直观感受。
第一个做分享的是分配到贸易公司的男生,叫刘斌,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他逻辑清晰,汇报了在苏芷晴手下参与一笔东南亚纺织品出口业务的跟单经历,虽然略显青涩,但条理分明,对贸易流程的理解已经颇有章法。萧远和周伟华交换了一个赞许的眼神,萧远勉励了几句,肯定了他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接着是分配到地产板块的一位女生,名叫陈璐,来自同济大学建筑管理专业。她讲述了参与集团首个自主开发的小型商业地产项目前期报建工作的心得,甚至对设计图纸提出了一些细节优化建议,虽然有些想法还显稚嫩,但敢于表达和思考的态度值得肯定。萧远注意到她对成本细节的敏感,觉得是个做项目管控的好苗子。
随后又有两位年轻人分享了在bp机营销部和财务部的见闻。萧远认真倾听,不时提问,气氛融洽。但他隐约感觉,似乎还缺了点什么。这些年轻人都很优秀,踏实、肯学,是很好的执行者,但他们看待业务的视角,大多还局限于现有的框架内,缺乏一种打破常规的、指向未来的锐气。
“下一位,张桐。”李曼看着名单说道。
坐在靠后位置的一个年轻人应声抬起头。他看起来约莫二十二三岁,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清瘦,穿着简单的白色短袖衬衫和卡其色裤子,显得有些沉默,甚至略带点书卷气的拘谨。他是在场几人中唯一被分配到研发中心的管培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
“萧总,周总,李经理。”张桐的声音不高,但很清晰,“我轮岗主要在研发中心的bp机产品迭代项目部。”
“嗯,说说看,这几个月有什么体会?”萧远拿起茶杯,语气平和。他对研发中心的年轻人抱有更高的期待,毕竟那里是集团技术创新的源头。
张桐推了推眼镜,没有立刻回答体会,而是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我主要参与了新一款bp机,暂定型号为‘远航-迅龙2代’的射频电路稳定性测试和功耗优化工作。”
他接着详细描述了自己在测试中发现的一个关于信号接收模块在特定频段下功耗异常升高的问题,以及他如何与带他的工程师一起,通过调整几个外围元器件的参数,将待机功耗降低了约百分之五。“虽然幅度不大,但考虑到bp机的电池容量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积少成多,对提升用户体验应该有帮助。”他补充道。
这番表述专业、务实,体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之前几位偏向商务、管理的分享风格迥异。萧远点了点头,这符合他对技术人员的印象。
但张桐的话并没有停。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彩,继续说道:“在完成本职测试工作之余,我也花时间了解了我们研发中心正在进行的GSm数字手机技术的预研情况。”
这话让在场的周伟华和李曼都有些意外。一个还在轮岗的管培生,主动去接触公司尚未公开的战略级预研项目,这需要相当的主动性和好奇心。连坐在一旁原本只是旁听的张工,也微微坐直了身体,露出了关注的神色。
萧远放下了茶杯,兴趣更浓了。“哦?说说你的看法。”他鼓励道,同时下意识地,几乎是本能地,在心中默念,对张桐启动了系统的【人脉扫描】功能。一道只有他能看见的微光扫过张桐。
【扫描对象:张桐】
【基本信息:22岁,男性,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应届毕业】
【当前状态:略显紧张,但思维活跃】
【能力评估:】
?专业技术:85\/100(基础扎实,善于钻研)
?学习能力:88\/100(接受新知识速度快,能举一反三)
?逻辑思维:82\/100(条理清晰,分析能力强)
?创新思维:79\/100(具备潜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沟通表达:70\/100(技术性沟通尚可,综合表达需提升)
?团队协作:75\/100(能完成协作,领导力未显)
?诚信度:86\/100(踏实可靠,原则性较强)
【潜在特质:对新兴技术有强烈兴趣和敏感度,具备跨领域思考的潜质。】
【当前需求:渴望接触前沿技术,获得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机会,验证自身想法。】
【系统提示:潜力股,值得重点关注和培养。建议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其创新思维。】
系统的评估结果让萧远心中一动。各项能力值相当不错,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对新兴技术的敏感度,正是未来布局所需要的。那个“具备跨领域思考的潜质”的评价,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得到萧远的鼓励,张桐似乎放松了一些,语速也稍稍加快:“我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技术期刊和会议论文,目前GSm手机的发展非常快,除了基本的通话功能,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巨头已经在尝试集成简单的游戏、个人信息管理甚至初步的数据传输功能。我认为,未来的移动终端,绝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
他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比划着:“它可能会成为一个集通信、娱乐、信息获取甚至交易于一体的个人便携设备。就像……就像把一台简化版的电脑放进口袋。”
这个比喻在1996年听起来有些大胆,甚至略带科幻色彩。周伟华和李曼对视一眼,脸上露出些许不可思议的表情。唯有张工,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和共鸣。
萧远心中却是波澜涌动。张桐的这番话,几乎触碰到了他基于未来知识所构想的核心图景的一部分!一个年轻的管培生,仅凭现有的公开资料和个人思考,就能窥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冰山一角,这份洞察力确实不凡。
“很有意思的想法。”萧远不动声色,继续引导,“那么,你觉得,要实现你所说的‘口袋电脑’,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应该从哪个方向优先突破?”
张桐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硬件上,核心是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和功耗的平衡,以及显示屏幕的技术。软件上,需要一个更强大、更灵活的操作系统来支撑复杂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固化在芯片里的简单指令集。当然,还有电池技术,这是所有便携设备的命门。”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觉得,我们研发中心现在开始GSm手机的预研,方向非常正确。但或许,我们可以不仅仅满足于做出一个能打电话的‘手机’,而是应该更早地开始思考,如何为未来的‘智能’设备打下基础,比如,尝试设计一个更高效的底层软件架构,或者研究如何更好地管理设备功耗。”
会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张桐的这番话,已经超出了对一个轮岗管培生的常规预期,展现出了战略性的思考维度。
周伟华轻轻咳嗽了一声,笑道:“张桐同学的想法很前沿啊。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现在连稳定的GSm手机都还没做出来,想得太远会不会好高骛远?”
这是很常规的管理者思维,确保脚踏实地。萧远却摆了摆手,看向张桐,目光中带着审视,也带着鼓励:“有远见是好事。伟华说的也有道理,基础要打牢。但技术的演进往往是指数级的,提前布局关键节点,非常重要。张桐,你能想到这些,很难得。”
他话锋一转:“不过,想法需要落地。如果让你在现有的bp机迭代项目和GSm预研项目之外,再承担一项额外的任务,你愿意试试吗?”
张桐立刻坐直身体,眼中闪过兴奋和期待的光芒:“愿意!萧总,是什么任务?”
“你不是对未来的软件架构和功耗管理感兴趣吗?”萧远微笑道,“我给你一个非正式的研究课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目前国际上关于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和低功耗设计的前沿论文、技术资料,特别是那些开源或者学术界的公开成果。每两个月,给我一份简单的分析简报,不需要很复杂,就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技术,它们可能的应用前景,以及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技术点。怎么样,有兴趣吗?”
这相当于给了张桐一个直接向最高层汇报的、充满弹性的探索通道。压力不大,但舞台很大,完全契合他“渴望接触前沿技术,验证自身想法”的需求。
张桐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用力点头:“有!萧总,我一定尽力做好!”
“好。”萧远点头,然后看向周伟华和李曼,“伟华,李曼,张桐在研发中心的轮岗期结束后,他的定岗安排,你们和张工再仔细评估一下。要放在能最大限度发挥他特长和积极性的位置上。”
“明白,萧总。”周伟华和李曼同时应道。他们知道,萧远这是真正看上这个年轻人了。
张工也露出了笑容,对于研发中心能出现这样有潜力的苗子,他感到与有荣焉。
座谈会又持续了半小时左右,萧远与其他几位年轻人也做了简短的交流,给予了鼓励。但毫无疑问,张桐是这次座谈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
座谈会结束后,萧远特意让张工留一下。
“张工,你觉得这个张桐怎么样?”萧远问道,虽然他有系统评估,但还是想听听技术负责人的直观感受。
张工由衷地赞道:“是块好材料!踏实肯干,脑子活,最重要的是,对技术有热情,有好奇心。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萧总,您给他安排的那个课题,非常合适,既能保持他的热情,又能引导他进行更系统的思考。”
“嗯,”萧远颔首,“这样的年轻人,是我们未来的希望。研发中心要多创造机会,大胆使用。不要怕他们犯错,关键是营造一个敢于思考、勇于尝试的氛围。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能力和人才厚度的竞争。”
“我明白,萧总。我们会重点培养的。”张工郑重承诺。
离开会议室,萧远心情愉悦。发现张桐这样的潜在人才,其价值不亚于拿下一个重要的商业项目。这让他对集团的人才储备更有信心。
下班回到家时,夕阳的余晖刚刚染红天际。马婷婷正抱着小文在客厅里轻轻踱步,萧母则在厨房准备晚餐,小武在婴儿床里睡得正香,一副安宁温馨的家庭画面。
“今天回来挺早。”马婷婷看到萧远,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生了孩子后,她身上更添了一份柔美与沉稳。
“下午和几个管培生聊了聊,挺有收获。”萧远接过儿子,小家伙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他,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让萧远的心瞬间柔软下来。
“哦?发现好苗子了?”马婷婷很了解萧远,从他轻松的语气中就猜到了几分。
“嗯,研发中心有个叫张桐的年轻人,有点意思。”萧远简单说了说张桐的表现和自己的想法,“有想法,肯钻研,是搞技术的料。未来我们向高科技领域转型,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
马婷婷倚在沙发旁,看着丈夫谈论人才时发光的侧脸,心中满是暖意。她轻声道:“看到你这么用心培养年轻人,就像看到我们刚创业时候的样子。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小文小武都这么大了。”
萧远逗弄着儿子,感慨道:“是啊。所以人才培养更重要。我们这辈人打下的基础,终究需要更年轻的他们来接棒,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不仅是公司的事业,将来……也包括他们。”他低头看了看怀中的儿子。
马婷婷明白萧远话中的深意,那是关于更遥远的未来,关于财富、责任和家族的传承。她轻轻握住萧远的手:“一步步来,先把他们健康养大。有你这样一个善于发现‘珍珠’的爸爸,还怕孩子们将来学不会怎么看人、怎么做事吗?”
夫妻相视一笑,温馨的氛围在客厅里弥漫。事业上的新发现与家庭生活的安稳幸福,在这一刻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萧远知道,无论是宏大的商业蓝图,还是细微的人才培养,最终都是为了守护和创造这份踏实的幸福。而像张桐这样闪光的年轻人,正是通往那个未来之路上,一颗值得期待的新星。系统的提示没错,这确实是一颗值得打磨的“潜力股”,而他,愿意成为那个提供舞台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