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予辰的双腿逐渐支撑起他探索世界的渴望时,他的嘴巴也仿佛被同一把钥匙打开,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更复杂的方式与外界交流——语言。
最初的信号,是咿呀学语变得异常丰富和频繁。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啊”、“哦”,而是开始组合出更多复杂的音节,“ba-ba”、“ma-ma”、“da-da”、“ge-ge”,像一串串五彩缤纷的音符,毫无规律却充满活力地从他小嘴里蹦出来。有时,他会独自坐在游戏垫上,对着玩具或是窗外的风景,进行长达数分钟的“独白”,表情严肃,语调起伏,仿佛在发表什么重要的演讲。
林星辰和陆见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他们知道,语言爆发期的前奏已经响起。于是,家里的一项重要日常活动——“对话时间”变得更加有意识和充满期待。
“宝宝,这是球,球——”林星辰拿着一个彩色的小皮球,在儿子面前缓慢而清晰地重复。
“球……”陆予辰黑亮的眼睛盯着妈妈一开一合的嘴巴,努力地蠕动自己的小嘴,发出一个模糊的:“啾……”
“对!是球!宝宝真棒!”巨大的鼓励立刻送上。
陆见深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加入这场“星际探索”。他会脱下西装,盘腿坐在地毯上,指着自己:“爸爸,我是爸爸。”
“巴……巴……”小家伙伸出小手指着他,努力地发出音节。
“接近了!是爸爸!”陆见深平时冷静的脸上,会浮现出带着傻气的满足笑容,他抓住儿子的小手,轻轻按在自己脸上,“爸爸在这里。”
这些“对话”常常没有实质内容,更像是一场充满爱意的声音游戏。宝宝发出的声音大多含糊不清,可能只是气流偶然通过声带的震动,但在父母耳中,每一次尝试都如同天籁,是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林星辰甚至准备了一个漂亮的本子,开始记录儿子发出的“新词汇”和出现的场景,像在收集散落的星辰。
“13个月,对着牛奶清晰发出了‘nai’。”
“14个月,看到小狗图片,兴奋地叫‘汪汪’!”
“15个月,想要抱抱时,会张开手臂说‘抱’!”
记录这些的时刻,林星辰的心里总是充满柔软的喜悦。她仿佛看到,一扇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小窗,正在被这些咿咿呀呀的声音轻轻推开。虽然他还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但他正在用这种方式,努力地感知、分类并尝试命名这个世界。
有时,宝宝也会陷入“沉默期”,一两天都不怎么发声。林星辰反而会有些失落,忍不住去逗他:“宝宝,今天怎么不跟妈妈聊天啦?”而陆见深则会理性地安慰:“他在积累和消化,语言发展有爆发期也有平台期,别急。我们多输入,静待花开。”
最有趣的时刻,是夫妻二人加上宝宝三人一起的“家庭会议”。宝宝被放在中间,林星辰和陆见深轮流拿着绘本,用夸张的语调和表情给他讲故事,或者一起唱简单的童谣。小家伙的目光会随着声音来源转动,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嘴里咿咿呀呀地“参与”讨论,偶尔会模仿一个尾音,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咿呀星语”,却是疲惫育儿生活中最有效的解压剂和兴奋剂。每一个新的发音,都像是宝宝认知星空中点亮的一颗新星,让父母真切地感受到智慧之光如何一点点照亮他小小的世界。语言,这把沟通宇宙的钥匙,正被他笨拙而执着地握在手中,即将开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门。这天,陆予辰突然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单字发音。在一次“家庭会议”上,他看着林星辰手中的绘本,里面画着一只小兔子,他竟然清晰地说出了“小兔子”三个字。林星辰和陆见深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两人激动地抱在一起,又把陆予辰紧紧搂在中间。“宝宝太厉害了!”林星辰亲了亲儿子的小脸蛋。陆见深也眼眶泛红,他意识到儿子的语言能力又有了质的飞跃。此后,陆予辰的词汇量飞速增长,他开始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妈妈抱抱”“爸爸陪玩”,这些话语让林星辰和陆见深心里甜得像蜜一样。他们知道,儿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而他们也将继续陪伴着他,见证他用语言去描绘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第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