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一号】首次180秒长时程试车成功的消息,像一场期待已久的甘霖,瞬间洒遍了整个基地。
压抑了数月的紧张与焦虑,在这一刻尽情释放。
巨大的轰鸣声刚刚散去,试车台周围的椰林里,就爆发出了一阵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年轻的工程师们将手中的安全帽抛向空中,互相拥抱,又蹦又跳,激动得语无伦次。
他们做到了!
在何维总工程师的带领下,他们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传统航天强国需要数年乃至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他们亲手,为共和国的航天事业,锻造出了一颗前所未有地强悍、稳定、且成本低廉的心脏!
指挥控制中心里,气氛更是热烈到了顶点。
赵东升和陆国兴这两位共和国第一代工业人,看着屏幕上那条平稳得近乎完美的推力曲线,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紧紧地握着手,手背上因为用力而青筋暴起,仿佛要将半个世纪的期待与梦想,都倾注在这份力量之中。
“成功了!老陆,我们真的成功了!”赵东升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嘶哑,他拍着陆国兴的肩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句话。
“是啊,”陆国兴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目光转向那个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平静的年轻人,“何总工,您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何维微笑着,接受了众人的祝贺。
他让林秋宜打开了早已准备好的香槟,亲自为在场的每一位功臣倒上一杯。
“今晚,我批准,所有人都可以开怀畅饮!”他举起酒杯,“今晚,荣耀属于奋斗在一线的每一位红旗人!”
“好!”
整个控制中心,再次被欢呼声淹没。
赵东升更是激动地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那条专线,可以直接连接到京城高层。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向上汇报。
“老赵,等一下。”
何维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所有喧嚣,让赵东升伸向电话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众人纷纷安静下来,不解地看着何维。
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何总工为什么要阻止大家分享这份喜悦?
何维缓缓放下手中的酒杯,香槟杯里金黄色的气泡还在欢快地上升,但他的脸上,却不见丝毫的喜悦。
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冷静得甚至有些残酷。
“同志们,”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因为兴奋而涨红的脸,“我理解大家的心情。我们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严肃。
“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我们只是取得了一次性的胜利。”
“我们脚下这台刚刚咆哮了180秒的【祝融一号】,现在,它还只是一枚昂贵的,用过即弃的‘一次性烟花’。”
“一次性烟花?”
这个词,如同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瞬间浇灭了现场所有的热度。
狂欢的气氛,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愣住了,不明白何维这句话的含义。
何维没有过多解释。他只是对着赵东生和陆国兴招了招手。
“老赵,老陆,还有发动机团队的核心专家,跟我来。”
他带头走出了控制中心,换上了一身银色的隔热服,乘坐着防爆电瓶车,向着那座还散发着滚滚热浪的试车台驶去。
其他人,则通过无人机传回的高清画面,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切。
当何维一行人,小心翼翼地靠近那台刚刚经历了烈焰炙烤的【祝融一号】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巨大的发动机主体结构依然完好,但那个原本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巨大喷管,此刻却像是被某种腐蚀性液体侵蚀过一般,表面变得斑驳不堪。
何维示意一台【库卡】机械臂上前,用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将那巨大的喷管从发动机主体上拆卸了下来。
当喷管被稳稳地放置在地面上,露出其内壁时。
通过高清镜头,控制中心里的每一个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喷管的内壁,出现了一层厚厚的,如同黑色玻璃质般的烧蚀层。
在某些区域,甚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材料剥落和劣化。
“看到了吗?”何维的声音,通过对讲机,冷静地传来,“这就是我所说的,‘一次性’。”
他指着那层黑色的烧蚀层。
“为了确保首次试车的绝对成功率和尽可能的低成本,我给你们的第一版设计图,采用的是最简单、最原始,也是最成熟的烧蚀冷却方案。”
“简单来说,我们在这个喷管的内壁,涂覆了一层由酚醛树脂和高硅氧纤维组成的,可牺牲的复合材料。在发动机工作时,这层材料会主动地燃烧、蒸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带走喷管壁上那数千度的恐怖热量,从而保护喷管的金属主体结构。”
何维的这番解释,让陆国兴这些老专家恍然大悟。
“我明白了,”陆国兴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这就像神舟飞船返回舱的防热瓦。它是消耗品。每一次燃烧,都是不可逆的。这意味着,这台发动机,不可能进行第二次点火。”
“没错。”何维肯定了他的说法,“这种方案,简单、廉价、可靠。但它从根源上,就断绝了我们实现‘可回收火箭’的可能。我们的火箭,如果还是一次性的,那我们在全球商业航天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就无从谈起。”
控制中心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刚刚还沉浸在巨大喜悦中的工程师们,此刻才真正明白何维那句“一次性烟花”的残酷含义。
他们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在何维早已规划好的技术路线上,完成了一次最基础的“新手村任务”而已。
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何维没有给他们太多沮丧的时间。
他带着团队返回了指挥中心,在那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调出了【祝融一号】的第二阶段设计图。
“现在,我正式向大家发布【祝融一号】的第二阶段核心目标。”
“放弃烧蚀冷却。我们必须实现再生冷却。”
屏幕上,【昆仑引擎】的数字孪生模拟,清晰地展示着“再生冷却”的原理。
在将超低温的液态甲烷注入主燃烧室之前,先让它流经喷管壁内部,那数百根如同毛细血管般,错综复杂的细小管道。
模拟中,代表着超低温燃料的蓝色流体,在流经管道时,带走了喷管壁上那代表着巨大热量的红色区域。
最终,被预热的燃料进入燃烧室,燃烧得更加充分。
而整个喷管的金属主体结构,在内外温差的动态平衡下,始终保持在材料可以承受的安全温度之内。
“只有这样,”何维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我们的发动机,才能拥有一副可以承受住地狱烈焰反复炙烤的,真正的不坏之身。也只有这样,它才具备了被回收、被重复使用的前提。”
“这是我们通往星辰大海的必经之路,没有任何捷径。”
这个方案,在理论上,完美无瑕。
但它立刻,就引来了陆国兴和材料学专家们,巨大的,几乎是绝望的质疑。
“何总工!”一位负责精密加工的老师傅,站了起来,他的声音都在发抖,“这个方案,在工程上是无法实现的!”
他指着屏幕上那些比头发丝还细的内部管道。
“我们刚刚炼出的‘祝融钢’,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的特种不锈钢!它的硬度,比我们之前用来造模具的‘昆昆仑钢’还要高!要在如此坚硬的材料上,用钻头加工出几百根深度超过一米,直径却只有几毫米的内部冷却管道,还要保证它们绝对不能有任何泄漏。”
“这根本就不是现有工艺能够做到的事情!即便能用特种钻头勉强做到,一台发动机喷管的加工成本和报废率,也将会是天文数字!”
这位老师傅的话,如同一块巨石,再次将众人的心,压入了谷底。
是啊。
理论上的完美,与工程上的可实现性,是两回事。
团队刚刚还被“再生冷却”的美好蓝图所点燃的希望,迅速被残酷的,来自“物理加工极限”的现实所扑灭。
他们又一次,撞上了一堵看起来无法逾越的高墙。
面对团队的疑虑和近乎绝望的情绪,何维的脸上,却再次露出了那个熟悉的,充满了从容与自信的微笑。
他平静地走到一台【青苹果】电脑前,在那张“再生冷却”喷管的设计图旁,打开了另一个【昆仑引擎】窗口。
“谁说,”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戏谑,也带着一丝即将揭晓谜底的神秘,“我们一定要用‘钻孔’和‘焊接’的方式,来制造管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屏幕上新打开的窗口中。
窗口里,【洛书一号】工业级金属3d打印机的虚拟激光束,正在一层一层地,以一种“生长”的方式,构建着一个内部结构极度复杂的,完全一体成型的火箭发动机喷管。
那些传统工艺无法加工的,如同人体毛细血管般的内部冷却管道,在这个“生长”的过程中,被自然而然地,完美无瑕地,创造了出来。
那一瞬间,整个指挥中心,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明白了。
何维为他们指明的,从来就不是一条死路。
他只是在用一个问题,来引出下一个,更高维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