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长安,太极宫两仪殿
烛火将御书房照得通明,却不似往日议政时的紧绷,反而带着一种深夜密谈的静谧与深沉。李世民身着常服,眉头微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看着眼前 去而复返的秦杨,眼中带着一丝 疑惑与探究。
秦杨 光头在烛光下泛着微光,神色平静如水,那身标志性的绣着繁复几何与暗龙纹样的衣袍,衬得他 愈发沉稳内敛。他并未寒暄,开门见山,声音平稳而清晰:
“陛下, 深夜叨扰。 臣此来, 是为… 要地。”
李世民微微一怔,放下手中的奏折:“要地? 龙首原五万亩 尚不足用? 秦卿欲在何处 另起炉灶? 是… 工坊不够? 还是… 又有新产业要布局?”他的语气中 带着 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好奇。毕竟, 龙首原每次“要地”,带来的都是 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 惊人的财富。
秦杨却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抹 极淡的、近乎无奈的笑意:“非也。 陛下会错意了。 臣此次要地, 非为龙首原, 非为秦族私产。 而是… 为朝廷, 为陛下, 要一块 足够大、足够稳固的 ‘官地’。
他上前一步,目光直视李世民,语气加重:“用以 兴建 ‘大唐将作监’ 新城! 集中设立 朝廷直属的 水泥窑、砖窑、造纸坊、印刷局、百锻铁工坊!将那些… 关乎国计民生、军国重器的产业,从龙首原… 彻底剥离出来,迁入其中,由朝廷 专营专管!**”
“什么?!”李世民霍然起身,脸上写满了 难以置信!他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龙首原 仗之崛起、视若珍宝、令世家垂涎、让外邦胆寒的 核心技术与产业… 秦杨竟然主动提出 要交给朝廷
“秦卿… 你… 此言何意?”李世民声音都带着一丝 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是激动, 更是巨大的困惑与警惕,“这些产业… 如今在龙首原 不是运转得 极好吗? 产出丰沛,技术精湛。为何… 为何要突然移交朝廷? 可是… 遇到了什么难处? 或是… 有人… 逼迫于你?”他下意识地 想到了朝中那些 对龙首原眼红不已的势力。
“哈哈哈…”秦杨发出一阵 低沉却爽朗的笑声,摆了摆手,笑容中带着 一丝疲惫与释然:“陛下多虑了。 这世上, 能逼迫我秦族就范的人,或许有,但绝不在 这长安朝堂之上。”
他笑容一敛,神色转为 极其认真与坦诚:“陛下, 您难道不觉得… 龙首原, 管得 太多了吗? 从 军械弩箭,到 水泥路桥;从 纸张书籍,到 砖瓦房屋;从 治病救人,到 吃饭穿衣… 几乎 无所不包。我秦族万人,日夜不休,如同 一架疯狂转动的机器,在为您 拖着整个大唐 向前狂奔。”
他指了指窗外 龙首原的方向,语气中 带上了一丝 不易察觉的 抱怨与调侃:“陛下, 我们不是 不知疲倦的 牲口徭役啊。 人是会累的。 我们秦族… 最初的梦想,不过是 在这异世他乡,做个 富家翁,平安喜乐,赚点钱而已。 打打杀杀 是迫不得已,搞这些建设… 说实话, 也大半是 被时势逼出来的。”
“如今, 大局初定,北疆暂安,新政已铺开,百家已归心。”秦杨语气变得 深沉而有力,“是时候了。这些 真正意义上的 ‘国之重器’——尤其是 能 教化万民、传承文明 的 造纸与印刷,能 巩固边防、强军利器 的 百锻冶铁 当然, 最核心的 炼钢之术,请恕秦族 仍需保留,以作 安身立命之本,以及 能 便捷交通、筑城安民 的 水泥与红砖… 它们的掌控权,理应 重归庙堂,由陛下您,由大唐朝廷,来亲自掌管! 这才是 长治久安之道!这才是 帝国应有的 体统与格局!
李世民听得 心潮澎湃,却又 五味杂陈。他紧紧盯着秦杨,试图从他眼中 看出一丝一毫的 虚伪或试探,但 只看到了 一片坦然与… 如释重负的真诚。
“秦卿… 朕… 朕明白你的心意。只是…”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声音有些沙哑,“如此重托,朝廷… 眼下的人才、机制… 接得住吗? 万一… 万一有所疏漏,技术外泄,或是 管理不善,岂非… 辜负了你与秦兄的 一番心血?
“陛下!”秦杨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 不容置疑的决断,“这正是 臣要说的话!”
“图纸、流程、乃至熟练的工匠,龙首原 都可以 毫无保留地 移交! 甚至 可以派出骨干,协助培训,直至 朝廷的人 能完全接手! 但是——”
他目光 锐利如刀,直视李世民:“如何 保密,如何 管理,如何 防止贪腐,如何 确保这些‘利器’ 永远掌握在 朝廷手中,用于 强国富民,而非 成为某些人 牟利或作乱的工具——这, 就是陛下您 和 满朝诸公 需要 操心、需要负责 的事情了!”
“这 本就是 朝廷的职责! 是陛下 身为天子 的责任! 不能 永远指望 我秦族 既当工匠,又当保安,还替朝廷 操碎了心! 我们 已经帮得 太多了! 甚至 很多 本不该我们插手的事,我们也插手了。如今,基础 已经为您 打得足够扎实,诸子百家 这些现成的 技术人才 也任您选用。若如此,朝廷还 接不住,守不住…”秦杨摇了摇头,语气 甚至带上了一丝 “恨铁不成钢” 的意味:“那陛下… 或许真该好好想想,这朝廷的筋骨,是不是 该彻底 换一换了。而非 一味依赖 我秦族 这把‘外来的刀’。”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 李世民的心上!既是 无比的信任与托付,更是 尖锐的批评与鞭策!
李世民脸色 瞬间变得 无比严肃。他背着手,在御案后来回 踱了几步,良久,猛地停下,转身看向秦杨,眼中 已是一片 清明与决绝:
“好! 好一个秦杨! 好一个 ‘帝友’! 朕… 明白了! 是朕… 与这朝廷,安逸太久了!总想着 倚仗你们 这棵大树 乘凉!却忘了… 这大唐的江山,终究要由朕 和朕的臣子 自己来扛!”
他重重一拍御案:“地,朕给你! 就在龙首原旁,划出 渭水之滨 最好的 万亩官田!由你将作监 全权规划建设!所需钱粮人力,由户部、工部 全力调拨!朕… 会亲自督导,命房玄龄、杜如晦 总揽此事!抽调百家精英,组建班子!必不使 国之重器 所托非人!若有差池,朕… 第一个 问责自身!”
“至于你们秦族…”李世民语气放缓,带着 一丝感慨与歉意:“是朕… 疏忽了。 只顾着 让你们出力,却忘了 你们也会累。往后… 这些 繁琐的国之重器生产,便由朝廷接手。你们… 便安心 去做你们 更擅长、也更想做的事——经商赚钱,研发 更精妙的 新器物,或者… 好生休养。如何?”
秦杨脸上 终于露出了 发自内心的 轻松笑容,拱手道:“陛下圣明! 如此… 甚好! 秦族上下,感激不尽!这, 才是 真正的 ‘帝友’之义——匡扶于危难,功成而身退,各司其职,共襄盛世!
他从怀中 取出一份 厚厚的卷宗,郑重地 放在御案上:“此乃 水泥、红砖、活字印刷、新法造纸、百锻铁 的 全套工艺图纸、流程规范及关键数据。陛下,请收好。从今日起,它们的安危与未来,就系于 您一身了。
李世民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那 沉甸甸的卷宗,仿佛触摸着 整个大唐的 未来与基石。他深吸一口气,重重点头:
“朕… 定不负所托!
烛火摇曳,映照着 一位 主动释权的 智者,与一位 勇于承担重任的 帝王。一场 意义深远的权力与技术移交,就在这 静谧的深夜里,悄然达成。大唐的工业命脉,即将迎来 一个 由朝廷主导的 新纪元。而秦族,也终于 可以卸下部分重担,朝着他们 “只想赚钱” 的 最初梦想,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