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之争结束后的第七日,马尔科姆独自来到杨烈的居所。
这位“守护者”眉宇间带着未散的疲惫,眼底却有某种下定决心的清明。
“杨,”他的声音比往日更加低沉,带着诚恳的歉意,
“上次议事厅的不愉快,我再次代表兄弟会,向你致歉。”
“马格努斯他们的想法……并非兄弟会的本意,至少,不是我们‘守护派’所秉持的理念。”
杨烈神色平静,并未回应。那场争论于他而言,不过是坚定了早已萌生的去意。
马尔科姆看着他平静无波的脸,心中叹息,知道裂痕已然产生。
但他仍不愿放弃最后的努力,或者说,履行应有的承诺。
“争论归争论,承诺依旧有效。”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永恒回廊’的核心权限,我已经为你开启。”
“那里收藏的知识,或许能弥补我们一些人短视行为造成的遗憾,也希望能为你未来的道路,提供一些真正的帮助。”
这一次,他没有再提“留下”的请求,只是单纯地履行约定,并表达一份纯粹的、基于对知识和对强者尊重的善意。
杨烈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带路。”
这一次,马尔科姆没有多言,只是沉默地在前面引路。
两人穿过兄弟会错综复杂的廊道,沿途遇到的成员都恭敬地让路行礼。
但杨烈能感受到那些目光中的复杂情绪——敬畏、好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
再次踏入“永恒回廊”,感受与上次截然不同。
之前如同隔着毛玻璃观望,此刻却像是真正推开了那扇门,置身于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
无数承载着知识的光团、实体书卷、奇异造物,如同拥有生命般,在他周身缓缓流转,发出无声的呼唤。
初入回廊的第一年,他的神识如投入静湖的石子,谨慎地与数十个知识光团建立连接。他主要浏览关于宇宙基本结构和能量体系的基础理论,为后续深入打下根基。
第五年开始,随着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他开始接触那些被标记为“禁忌”的领域。关于“宇宙长老”的只言片语逐渐拼凑成形,还有某些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初,各自执掌着某种宇宙法则或概念的存在...
第十年,他的视野已扩展至“天神组”的零碎记载。庞大如星球的身影,以星系为试验场...这部分信息让他对自己体内x基因的源头,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也感到了潜在的巨大风险。
他还接触到了关于“空间异常”和“维度壁垒”的系统理论。
地球之所以成为多方势力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它所处星域的空间结构异常“薄弱”,如同一个天然的交通枢纽,连接着众多不同的维度与层面。
这些知识浩如烟海,很多都只是假说、碎片或是观测记录。
但拼凑起来,却在他脑海中构建起一幅远比地球、比单体宇宙更为宏大、复杂且危险的星空图景。
他像一个饥渴的旅人,沉浸在这知识的盛宴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体内的先天真气随着他对宇宙认知的加深,似乎运转得更加圆融如意,少了一份局限于一方天地的滞涩,多了一份面对无垠星海的通透。
…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数月,也许是数年,马尔科姆的声音通过某种传讯方式在他意识中响起:
“杨,如果你对宏观结构感兴趣,‘观星圣殿’或许能给你更直观的感受。”
杨烈心念一动,循着指引,出现在一个完全由某种透明能量构成的球形空间内。这里便是“观星圣殿”。
脚下,是缓缓旋转的蓝色星球缩影;四周,是无数按照真实比例缩放的星辰模型,构成璀璨的银河。
他站定中央,神识在圣殿设备的辅助下,被千百倍地放大、延伸出去!
这一刻,他不再是“看”着星图,而是真正用自己的“灵觉”,去触摸这片宇宙。
他“听”到了恒星内部核聚变的磅礴轰鸣,“看”到了中子星那匪夷所思的密度与磁场,“感受”到黑洞视界边缘那连时空都被扭曲的恐怖引力。
他甚至捕捉到了一些残留的“痕迹”——某片星域中,似乎某哪些存在沉睡时散逸的、古老到无法形容的意念碎片。
而另一片曾被天神组光顾过的星域,空间结构上还残留着某种人为改造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宏观波动。
他还隐约察觉到,在某些维度夹缝的深处,有充满恶意与贪婪的视线,正觊觎着主物质宇宙,其中一些目光,甚至曾扫过地球所在的方向。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他的视角,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从脚下的行星,提升到了广袤的星系尺度。
时光荏苒,回廊与圣殿中,三十年光阴悄然而逝。
杨烈依旧停留在先天初境,力量的积累缓慢而稳固。
但他整个人的气质却发生了微妙变化——少了一份初入先天时的锐利,多了一份深不见底的沉静,眼神开阖间,仿佛倒映着星河流转。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个体。
此时,他才真正理解马尔科姆当初所说的“合用的行头”意味着什么。
知识的积累需要物质的承载,是时候为接下来的旅程做更实际的准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