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时间,如同沙漏中的细沙,飞速流逝。林舒安办公室的白板上,那些连接“文化核心”与“技术实现”的箭头,从杂乱无章逐渐变得清晰有序。挫败感并未消失,但已被一种更强烈的、不服输的执拗所取代。
为了说服技术和市场团队,林舒安强迫自己用他们的语言来包装方案。她制作了详细的ppt,不再堆砌古籍原文,而是用清晰的流程图说明用户路径,用假设的数据模型预测用户停留时间和分享意愿。
“我们预估,每个工具模块的核心互动环节时长控制在3-5分钟,符合移动端用户的碎片化使用习惯。”
“解谜成功的成就感,以及解锁隐藏知识卡的设定,有助于提升用户粘性和重复访问率。”
“社交分享点,可以设置在‘成功复原古代工具’的时刻,配合一句彰显智慧的古语,满足用户的炫耀心理。”
她甚至引用了一些成功的教育类App案例,分析其如何平衡知识性与趣味性。
再次召开方案评审会时,林舒安的表现沉稳了许多。她清晰地阐述新方案的核心逻辑,用技术人员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交互细节,用市场人员关心的数据来论证可行性。
之前提出质疑的程序员,这次听得格外认真,偶尔还会点头,并就某些技术细节与她讨论可行性。市场总监也表示,这个方向“比之前更有抓手,用户路径更清晰”。
然而,并非所有障碍都已清除。那位年轻的交互设计师李辰,也是最初提出“萌宠神兽”方案的主力,再次提出了反对意见。
“林顾问的方案确实更落地了,”李辰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但节奏是不是太慢了?现在用户的注意力周期很短,我们是否需要加入更即时的反馈和奖励?比如,每完成一个步骤,就有一个炫酷的视觉特效,或者直接奖励虚拟币之类的?”
这本质上,还是追求短期刺激与追求深度体验之间的分歧。
林舒安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调出了一组预备好的数据:“根据我们对同类知识付费产品的研究,过于频繁的、廉价的奖励反馈,反而会削弱最终完成挑战时的成就感,也不利于知识的沉淀。我们设计的‘解锁’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延迟满足的奖励,其价值感更高。”
她看向李辰,目光平静而坚定:“‘璇玑’的目标用户,或许不仅仅是追求瞬时刺激的人,也包括那些对历史文化有真正兴趣,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耐心的人。我们应该服务好这群人,而不是试图取悦所有人。”
会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林舒安的话,定义了一种新的用户画像和价值取向。
争论再次被摆到了顾怀笙面前。他仔细翻阅了林舒安的新方案、数据支撑以及会议记录。
这一次,他没有再沉默。
“按林顾问的方案,成立专项小组进行技术验证和原型开发。”他直接拍板,语气不容置疑,“市场部同步开始,基于新方案进行目标用户精准定位和预热策划。”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林舒安身上,停留了一瞬。
“‘璇玑’不需要模仿市面上已有的快消品。做出差异化和深度,才能建立长期壁垒。”
这句话,一锤定音。他选择了相信林舒安的判断,也认可了她所定义的“价值感”。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方案的肯定,更是对她能力的正式背书。
散会后,林舒安走在回办公室的走廊上,感觉紧绷了一周的神经终于稍稍松弛。她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将蓝图变为现实。
但至少,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这堵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上,成功地凿开了第一道裂缝。她证明了,文化的深度与市场的接受度,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
而顾怀笙那句“建立长期壁垒”,也让她隐约感觉到,他们对于这个项目的终极目标,似乎正在悄然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