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遵旨!定当护送宋姑娘平安返回!”小禄子恭敬地应道,看向宋欣瞳的目光,已经充满了敬畏。这位小祖宗,可是能在皇上跟前说上话,甚至能影响国策的人物!得罪不起!
“民女,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宋欣瞳再次躬身行礼,然后抱着她的皇帝御笔墨宝和小书包,跟着小禄子,在一队装备精良、神情肃穆的禁卫军护送下,离开了紫宸殿。
看着宋欣瞳小小的身影消失在殿外,赵衡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和自信。他转过身,对魏玄龄说道:“魏爱卿,欣瞳的建议,你都记下了?”
“回陛下,一字不落,全部记下了!”魏玄龄举起手中的记录,郑重地说道。
“好!”赵衡目光锐利,语气斩钉截铁,“传朕旨意!立刻召集内阁所有大臣,以及户部、兵部、刑部、吏部的尚书、侍郎,即刻到紫宸殿议事!朕要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这两项国策!朕要让他们看看,我大舜,有救了!”
“是!老臣这就去传旨!”魏玄龄精神抖擞地领命而去。
紫宸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但这一次,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凝重和愁云,而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气息。赵衡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湛蓝的天空,嘴角露出了久违的、充满自信的笑容。
他知道,今天,将是大舜王朝走向富强的一个新的起点。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那个三岁的、戴着小眼镜、粉雕玉琢的神奇女娃——宋欣瞳。
与此同时,被禁卫军“护送”着的宋欣瞳,坐在返回学院的汽车上,怀里抱着皇帝御赐的墨宝,小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解决了皇帝的难题,拿到了“护身符”,还不用担心被“包养”成县主,真是完美!
至于国债和剿匪能不能成功……她相信,以赵衡的决心和魏玄龄的辅佐,加上她提供的“金手指”方案,只要执行得当,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接下来,该回学院继续我的‘伟大发明’计划了!”宋欣瞳晃了晃小脑袋,从书包里掏出了她的“微型发动机”设计图,小小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开始琢磨起技术难题来。
对她而言,解决国家大事,或许只是“顺手为之”,她真正热爱的,还是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
而紫宸殿内,一场将彻底改变大舜王朝命运的朝会,即将拉开帷幕。宋欣瞳的两条建议,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注定要在大舜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激起千层巨浪!
大舜皇宫,紫宸殿。
晨曦微露,金色的光芒如同最细腻的薄纱,轻轻拂过琉璃瓦顶,映照在盘龙金柱上,折射出庄严肃穆的光晕。殿内,檀香袅袅,氤氲着一种沉静而威严的气息。御座之上,大舜王朝的天子赵衡,年近不惑,面容俊朗,眉宇间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与深思。他身着明黄色十二章纹龙袍,腰间玉带紧束,目光深邃地扫视着阶下肃立的几位大臣。
这已是今日第二次召集内阁重臣了。寻常朝会早已散去,能让天子如此急切地再次聚首紫宸殿,必是关乎国祚兴衰的头等大事。
阶下,观星阁阁主魏玄龄,须发皆白,精神矍铄,一身石青色仙鹤补子官袍,衬得他如古松般沉稳。他左手捻着山羊胡,目光平和,似乎早已洞悉圣心。次辅张延龄,面色略显凝重,不时抬头望向御座,似乎在揣摩着什么。户部尚书李铭栋,一个典型的实干派官员,此刻眉头紧锁,显然在为即将到来的议题盘算着国库的虚实。兵部尚书杨烈,武将出身,面容刚毅,眼神锐利,仿佛随时准备应对任何挑战。
“众卿,”赵衡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上午,朕已将宋欣瞳所提发行‘国债’、以工代赈、整肃吏治数策,与诸位商议。诸位当时皆以为可行,并称其为‘安邦定国,富国强兵’之上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朕心甚慰。欣瞳虽为女子,且年少,但其智虑之深远,见识之卓绝,远超朕之预期,亦不让须眉。朕已决意,即日起,由户部牵头,会同工部、吏部,将此数策即刻推行。圣旨,朕已命人草拟,待诸位再行斟酌,若无异议,便可盖印颁行天下。”
魏玄龄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明。宋姑娘此策,实乃解我大舜燃眉之急,更添长远发展之动力。以国家信用为凭,吸纳民间富余,既可解国库空虚之困,又能避免重税伤民,实乃良策。至于剿匪与整肃吏治,更是关乎国本,势在必行。老臣以为,此策利国利民,当速速推行,不容迟缓。”
张延龄亦附和道:“魏阁主所言极是。国债之举,虽前所未有,然道理浅显,于民于国皆有裨益。至于剿匪,前些年各地匪患渐起,已成心腹之疾,宋姑娘建议剿抚并用,重点打击首恶,分化胁从,再辅以‘以工代赈’,给予出路,此乃釜底抽薪之法。老臣附议。”
李铭栋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释然与坚定:“陛下,臣上午尚有疑虑,唯恐国债发行不畅,或民间误解。然细思宋姑娘所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付息以报,限期归还’之理,辅以官府公信力,再加宣传得当,应能成功。臣户部,愿全力以赴,确保此事万无一失!”
杨烈更是声如洪钟:“陛下,剿匪之事,乃兵部职责所在!臣请旨,即刻调兵遣将,配合地方府县,务必在年内荡平几处大的匪巢,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赵衡看着几位心腹大臣群情激昂,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他欣慰地点点头:“好!有诸位爱卿同心协力,何愁大事不成!李铭栋,国债发行之事,朕交由你全权负责,所需人手,可从各部抽调,朕给你便宜行事之权。杨烈,剿匪之事,务必周密部署,切忌滥杀无辜,伤及百姓。”
“臣,遵旨!”李铭栋与杨烈齐声应道。
“魏爱卿,”赵衡转向魏玄龄,“此事推行,必然触动旧有利益格局,定会引来不少阻力。监察百官,协调各方,确保政令畅通,稳定朝局,便要多劳烦首辅了。”
魏玄龄躬身道:“为陛下分忧,为大舜江山社稷效力,乃老臣本分。陛下放心,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衡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期许:“好!既如此,传旨太监,将草拟的圣旨呈上,诸位再细看一遍,若无疏漏,便请用印。”
片刻之后,一名手捧明黄卷轴的太监小心翼翼地将圣旨呈上。魏玄龄接过,展开,与张延龄、李铭栋、杨烈一同细细审阅。殿内再次陷入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
李铭栋尤其仔细地看着关于国债利率、年限、偿还方式的条款,确认无误后,点了点头。杨烈则关注着剿匪的兵力调配和后勤保障承诺,也表示无虞。
“陛下,”魏玄龄合上圣旨,再次躬身,“此旨条理清晰,措辞严谨,可行。”
“善。”赵衡颔首,“既如此,便请盖印。”
随着“啪”的一声,代表着大舜王朝最高权力的玉玺,稳稳地盖在了圣旨之上。一道足以影响大舜王朝未来走向的政令,就此诞生。殿内众人,仿佛都松了一口气,又仿佛肩负起了更沉重的使命。
然而,这份刚刚升起的希望,很快就被一份来自边境的密报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就在众臣准备告退之际,一名身着玄色劲装,腰间佩着一枚不起眼铜符的内侍,神色匆匆地从殿外快步走入,径直来到魏玄龄面前,低声耳语了几句,并递上了一个密封的黑色蜡丸。
魏玄龄的脸色,在听完内侍的低语后,瞬间从平和转为凝重,甚至带上了一丝难以置信的震惊。他接过蜡丸,手指微微用力,蜡丸裂开,露出里面一卷极薄的羊皮纸。
他迅速展开羊皮纸,目光如电,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变得愈发难看,连带着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几分。
御座上的赵衡,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心中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能让魏玄龄如此失态的消息,绝不会是小事。
“魏爱卿,”赵衡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何事让你如此动容?”
魏玄龄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头,脸色凝重地对赵衡躬身道:“陛下,观星阁传来八百里加急密报……是关于……关于大尧王朝的。”
“大尧?”赵衡心中一沉。大舜与大尧,乃是世代毗邻的宿敌,两国之间战火连绵,边境摩擦从未停歇。大尧王朝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牵动大舜的神经。 “大尧那边出了何事?莫非又在边境集结兵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