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周末清晨,晨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落在晨光社区活动中心的玻璃窗上,映得室内的蓝色座椅格外明亮。47岁的林晚星站在讲台后,手指轻轻拂过提前准备的ppt翻页器——今天,她要在这里举办“女性如何突破成长困境”公益讲座,此刻离讲座开始还有半小时,签到台已经排起了长队,打印机里不断吐出新的签到表,原本准备的150份座位牌,显然不够用了。
“林老师,又加了50个临时座位,连走廊都摆上小凳子了!”社区工作人员张姐拿着登记表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惊喜,“没想到这么多人来,有刚毕业的小姑娘,还有退休的阿姨,甚至有位妈妈抱着刚满周岁的宝宝,说想听听您的建议。”
林晚星顺着张姐的目光看去,只见活动中心门口,一位穿着碎花裙的女士正抱着宝宝,用婴儿背带把孩子固定在身前,手里还拿着笔记本;不远处,几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听说林老师以前是工程师,后来还转行做了家庭教育指导,肯定有经验”;还有几个穿着职业装的年轻女孩,手里握着咖啡杯,低头看着手机里的“成长困境清单”,那是林晚星提前三天发在社区群里的预热内容。
“麻烦您再准备点热水和婴儿湿巾,给带宝宝的妈妈们用。”林晚星笑着说,心里却泛起一阵温暖。她做公益讲座已经五年了,从最初在小区凉亭里的十几人小聚,到如今能坐满200人的社区活动中心,每一次看到女性们带着期待而来,她都觉得这份坚持格外有意义。
八点五十分,讲座正式开始。林晚星走到讲台中央,没有急着翻ppt,而是先拿起话筒,笑着问:“在座的各位姐妹,有没有人在凌晨三点,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突然觉得‘我好像除了妈妈这个身份,什么都不是’?有没有人在公司开会时,明明有好想法,却因为害怕‘说错话’,最终把话咽了回去?”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一阵小声的附和。坐在第三排的李姐轻轻点头,她今年38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自从三年前辞职回家带娃,每次同学聚会都不敢说话,总觉得自己“脱离社会太久,没什么可聊的”;坐在走廊临时座位上的25岁女孩小夏,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她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每次部门讨论方案,她都因为“怕被嘲笑想法幼稚”,从来不敢主动发言。
林晚星看着台下的反应,继续说:“我40岁那年,也遇到过这样的困境。当时我在一家工程公司做技术主管,工作了15年,突然被通知‘部门调整,你的岗位需要转岗到行政’。那时候我觉得天都要塌了——我手里有3个国家专利,参与过5个大型项目,怎么突然就‘没用’了?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给自己做半小时心理建设,晚上躲在书房里哭,怕孩子听到,也怕老公担心。”
台下的女性们都安静下来,目光紧紧盯着林晚星。抱着宝宝的那位妈妈,轻轻拍着孩子的背,眼里泛起了泪光;几位退休阿姨也坐直了身体,显然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经历。
“后来我怎么走出困境的?”林晚星话锋一转,点开ppt的第一页,标题是“女性成长的三个‘枷锁’与破局之道”。她指着屏幕上的“枷锁一:身份标签固化”,说:“我们很容易被‘妈妈’‘妻子’‘女儿’这些身份困住,觉得‘我是妈妈,就该牺牲自己的时间陪孩子’‘我是妻子,就该多照顾家里’,却忘了问自己‘我想做什么’。我40岁转岗后,发现行政工作不是我的强项,但我在和员工沟通时,总能很快理解他们的困惑——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很擅长‘倾听和引导’。”
她分享起自己的转型经历:“当时我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报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每天等孩子睡了,就坐在书桌前看书、刷题,周末去参加线下培训。刚开始老公不理解,说‘你都40岁了,折腾这些干嘛’,我跟他说‘我不仅是妈妈、妻子,我还是林晚星,我想做能帮到别人的事’。用了一年时间,我拿到了证书,开始在社区做免费的家庭教育咨询,后来又被邀请去学校做讲座,慢慢找到了新的方向。”
台下响起了掌声,小夏在笔记本上写下“不要被身份标签定义”,还画了个小太阳;李姐也拿出手机,搜索“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相关信息,眼里有了光亮。
接下来,林晚星讲了第二个“枷锁:恐惧‘不完美’”。她拿出自己当年的笔记,展示给大家看:“这是我第一次做讲座的手稿,上面改了密密麻麻的痕迹,我当时怕自己讲不好,怕别人说‘一个工程师懂什么家庭教育’,彩排了5次,甚至紧张到失眠。但第一次讲座结束后,有位妈妈拉着我的手说‘林老师,你说的话让我觉得不那么孤单了’,那一刻我才明白,‘不完美’不可怕,敢迈出第一步才重要。”
她看着台下的年轻女孩们,笑着说:“刚毕业的小姑娘们,不要怕自己‘没经验’;职场里的姐妹,不要怕‘说错话’。我女儿今年15岁,她跟我说‘妈妈,你们这代人总觉得要准备到100分才能开始,其实60分就够了’。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女性’,只需要做‘不断成长的自己’。”
坐在第一排的年轻女孩小周,听到这话红了脸。她最近收到了一家心仪公司的面试邀请,却因为“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一直不敢去。此刻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下周一定去面试”,还在旁边画了个加油的表情。
第三个“枷锁:缺乏‘支持系统’”,林晚星特意邀请了台下的两位女性上台分享。第一位是52岁的赵阿姨,她退休后想学习书法,却被家人说“都退休了,在家带孙子多好”,后来她在社区书法班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大家互相鼓励,现在她的书法作品还在社区展览过;第二位是30岁的职场妈妈王女士,她想重返职场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加入了林晚星组织的“女性互助群”,群里的姐妹帮她修改简历,分享招聘信息,最后她成功入职了一家国企做人力资源。
“女性之间的支持,是最温暖的力量。”林晚星说,“我建立的‘微光女性互助群’,现在有300多位姐妹,大家在群里分享工作机会、育儿经验,甚至只是互相倾诉烦恼。上个月,群里的一位姐妹失业了,大家帮她分析职业方向,还有人推荐她去自己公司面试,最后她成功拿到了offer。”
她拿出手机,展示群里的聊天记录:有姐妹分享“今天成功谈下一个项目”,下面满是“太棒了”“向你学习”的回复;有妈妈说“孩子叛逆期,不知道怎么沟通”,立刻有姐妹分享自己的经验,还推荐相关的书籍。台下的女性们纷纷拿出手机,扫码加入互助群,原本安静的活动中心,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扫码成功”提示音。
讲座过半,林晚星留出了互动环节。第一位举手的是李姐,她站起来,声音有些哽咽:“林老师,我辞职三年了,现在想重返职场,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投了十几份简历都没回应,我该怎么办?”
林晚星走到李姐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首先,你不是‘什么都不会’。带两个孩子,需要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耐心,这些都是职场里很重要的技能。你可以先梳理自己的优势,比如‘擅长协调家庭事务’‘能快速解决孩子的突发问题’,这些可以转化为‘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其次,你可以从兼职或志愿者工作做起,慢慢找回职场状态。我们互助群里有位姐妹,和你情况一样,她先在社区做志愿者,负责活动策划,后来被一家公益组织录用,现在做得特别好。”
李姐听着,慢慢擦干眼泪,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谢谢林老师,我回去就梳理自己的优势。”
接下来提问的是小夏,她问:“林老师,我在公司不敢发言,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怎么办?”
林晚星笑着说:“我教你一个小方法——每次开会前,提前写好‘3个小观点’,哪怕只是‘这个方案的时间节点可以再调整’‘这个活动可以加个互动环节’,先从简单的发言开始。我刚开始做讲座时,也不敢和台下互动,后来我每次讲座前,都会准备3个‘互动小问题’,慢慢就不紧张了。记住,你的声音值得被听到,你的想法一定有价值。”
小夏认真地记下方法,还举起笔记本,让林晚星看自己写的“3个小观点”,眼里满是期待。
互动环节持续了40分钟,从职场困惑到育儿难题,从退休后的生活规划到年轻女孩的职业选择,林晚星耐心地一一解答,偶尔还会邀请台下有类似经历的姐妹分享经验。抱着宝宝的妈妈问“怎么平衡工作和带娃”,有位职场妈妈分享“每天早上提前1小时起床,做自己的事,晚上孩子睡后再处理工作”;退休阿姨问“退休后觉得生活没意义”,赵阿姨邀请她加入书法班,说“我们一起学习,还能参加社区展览”。
讲座接近尾声时,林晚星拿出一个红色的“成长盲盒”,里面装着不同的“成长任务卡”,比如“本周给10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信”“尝试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比如学一道新菜、去一次图书馆”“和一位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聊天”。她让台下的女性们排队抽取盲盒,每个人抽到卡片后,都兴奋地和身边的人分享。
“这不是任务,而是邀请。”林晚星说,“突破成长困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尝试,一点点去改变。也许只是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也许只是学一道新菜,这些小事,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
十点半,讲座正式结束,但大家都没有离开,有的围在林晚星身边,继续咨询问题;有的互相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以后一起参加活动;还有的在签到台写下自己的“成长目标”,贴在活动中心的“微光墙”上——李姐写的是“三个月内找到兼职工作”,小夏写的是“下周开会主动发言”,赵阿姨写的是“教会10位姐妹写书法”,抱着宝宝的妈妈写的是“每天留30分钟给自己看书”。
林晚星看着“微光墙”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满是感动。张姐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林老师,今天来了203人,比预计的多了53人,好多人说下次您还来,他们还要带朋友来。”
林晚星接过水杯,喝了一口,看着台下热闹的场景——李姐正在和那位职场妈妈交流,互相加了微信;小夏和小周凑在一起,讨论怎么写“给10年前自己的信”;赵阿姨正在教几位退休阿姨握笔姿势,脸上满是笑容。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微光。
“下次我们可以做专题讲座,比如‘职场女性的时间管理’‘退休女性的生活规划’,再邀请更多有经验的姐妹分享。”林晚星对张姐说,“其实每个女性都是一束微光,当我们聚在一起,就能成为照亮彼此的星河。”
离开活动中心时,林晚星收到了一条微信,是李姐发来的:“林老师,我刚才梳理了自己的优势,发现带孩子让我学会了时间管理和应急处理,我准备投一些行政或客服的岗位,谢谢您让我找回信心。”
林晚星笑着回复:“加油,你的优势很珍贵,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任何问题,随时在互助群里说。”
走在回家的路上,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林晚星想起自己40岁那年的困境,想起第一次做讲座时的紧张,想起这些年帮助过的女性们——她们中有人重返职场,有人找到新的爱好,有人走出了情绪低谷。她突然明白,所谓“突破成长困境”,不是要成为多么厉害的人,而是要勇敢地做自己,勇敢地去尝试,勇敢地和身边的人互相支持。
回到家,林晚星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今天的讲座笔记,准备把互动环节的精彩内容分享到互助群里。她的丈夫江哲走过来,递给她一盘切好的水果:“今天累坏了吧?张姐刚才给我打电话,说你今天的讲座特别成功,好多人都夸你呢。”
林晚星笑着咬了一口苹果:“不累,看到大家都有收获,我觉得特别开心。下周我还要去另外一个社区做讲座,已经有人预约了。”
江哲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支持:“你想做就去做,家里有我呢。对了,儿子逸晨和女儿念熙刚才还问,下次能不能去听你的讲座,想帮你发资料。”
林晚星心里一暖,想起自己的孩子们——儿子江逸晨设计校服,帮助学生们穿得更舒服;女儿江念熙提出混合分组建议,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更有归属感;而自己,通过公益讲座,帮助女性们突破成长困境。原来,帮助他人、传递温暖,早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习惯。
她打开互助群,看到里面已经热闹起来:有人分享自己抽到的“成长任务卡”,有人问“有没有姐妹想一起学瑜伽”,有人发了自己梳理的“优势清单”,下面满是鼓励的回复。林晚星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谢谢大家今天的参与,每一束微光都值得被看见,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消息刚发出去,就收到了几十条“加油”“一起努力”的回复。林晚星看着屏幕,嘴角扬起温暖的笑容——她知道,这束名为“成长”的微光,会继续在更多女性之间传递,最终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照亮更多人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