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总重新聚焦宝隆系全局战略,敏锐地调整航向,应对着wto后时代扑面而来的新规则与新风险。就在他埋首于数据、政策与市场分析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邀约,通过一层颇为隐秘的私人关系,递到了和平饭店顶楼。邀约方是一位久居海外的传奇华人富商,姓陈,名不见经传于国内报端,却在全球华人商界和顶尖资本圈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陈先生此行来沪,极为低调,谢绝了一切公开活动。他指明想与宝总“喝杯茶,聊聊天”。小闲调查后反馈,此人背景深厚,投资遍及欧美亚,产业横跨高科技、传统制造与金融,且素以深谙东方哲学与现代资本运作结合而闻名。
宝总心生好奇,决定一见。会面地点不在任何豪华场所,而是安排在了浦西一处僻静园林的茶室,竹影婆娑,清泉潺潺,颇有闹中取静、大隐于市之感。
陈先生年约六旬,衣着朴素,面容清癯,眼神温润而深邃,毫无寻常富豪的逼人气势,反而像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他亲自执壶沏茶,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宝总,冒昧相邀,多谢赏光。”陈先生声音平和,开门见山,却无寒暄客套之意,“听闻你处置湖西厂一事,颇有些不一样的手腕与心思。不由想起我年轻时,在南洋也曾经历过类似局面,只是当时境界远不如你。”
宝总心中微动,谦逊道:“陈先生过奖。不过是遇上了,尽力而为,其中侥幸成分居多。”
陈先生微微一笑,将一盏清茶推至宝总面前:“世间事,哪有全然侥幸?‘世界上本没有路,有了腿便有了路’。你肯迈出那一步,踏入那片看似无路的荆棘,路,便在你脚下延伸出来了。这份胆识与担当,才是根本。”
他话锋一转,并不纠缠于湖西厂的具体细节,而是如同一位引路人,将话题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宝总如何看待眼下这局面?国门大开,万商云集,是机遇,更是大考。以往在国内市场积攒的经验、人脉、规则,放在全球棋盘上,或许需重新掂量。”
宝总沉吟片刻,坦言道:“确实感到压力。规则在变,对手更强,玩法也更复杂。宝隆系正在积极适应,寻找新的定位。”
“适应固然重要,但若只停留在适应,便落了下乘。”陈先生轻轻摇头,目光悠远,“如同这泡茶,水温、时间、器皿,皆需讲究,是为‘术’;但茶之‘道’,在于天人合一,在于品味那份宁静致远的心境。商业亦然。价格竞争、渠道争夺、资本博弈,皆是‘术’的层面。在全球化这片深海中,中国企业真正的‘道’在何方?是成为更强大的掠食者,还是……探寻另一种可能?”
他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譬如,能否超越简单的你死我活,思考如何与上下游、甚至与竞争对手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能否将东方文化中‘仁’、‘和’、‘可持续’的智慧,融入现代企业治理与战略,创造出不同于西方掠夺式资本主义的价值模式?这并非空想,在硅谷,在一些欧洲家族企业,已有萌芽。”
宝总听得入神,这些观点如同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商业更高维度的可能性。他以往思考的,多是如何赢,如何壮大,而陈先生所言,却是如何“共生”,如何“创造价值”,境界高下立判。
“陈先生一席话,令人茅塞顿开。”宝总由衷感叹,“只是,知易行难。现实中往往身不由己……”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陈先生打断他,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局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调整。重要的是心怀此念,播下种子。很多时候,身体可以被禁锢(如固定的思维模式),但自由的信念(如对更高商业文明的追求)会一直传递,终有破土之日。”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宝总:“我见过太多国内外的企业家,他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指现有的商业环境或自身局限),但是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走出思维的牢笼,走出熟悉的舒适区。宝总你不同,你已从湖西厂一事中,证明了自己拥有突破常规的勇气和悲悯之心。这才是最难得的根基。”
茶香袅袅中,这场非同寻常的“论道”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陈先生没有谈任何具体的生意合作,只是分享他的观察、思考与感悟,言语间充满禅机与智慧。宝总时而沉思,时而发问,深感自身见识的不足,也激起了无限遐想。
临别时,陈先生送至茶室门口,淡淡道:“宝总,路还长。望你勿忘初心,善用资本之力,探索一条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利泽他人的‘商道’。或许他日,我们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看到你种下的树,开出不一样的花。”
宝总郑重拱手:“谨记先生教诲。”
回程的车里,宝总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城市景象,心中波澜起伏。陈先生的话,如同投入心湖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他意识到,未来的道路,不仅仅是商业规模的扩张或财富的积累,更是一场关于商业哲学、文化价值与人类福祉的深层探索。
新的视野已经打开,新的征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宝总知道,他面临的挑战,将远比想象中更加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