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于无垠的数据星光之中,林默一行人仿佛尘埃般渺小。眼前那庞大到超越理解极限的、由光与影构成的复杂结构体——“起源方舟”的核心,静静地脉动着,每一次律动都牵引着周围虚空中的星光随之明灭。那宏大的、混合的意念如同背景辐射般充斥着这片空间,并非声音,而是直接作用于意识层面。
“这里是……‘起源方舟’的内部?”艾莉卡环顾四周,试图理解这片违背物理常识的空间。脚下没有实地,却可以站立;没有空气,却能呼吸自如。
“更准确地说,是方舟核心的‘交互界面’。”那混合的意念再次响起,平和而深邃,“为了便于理解,将信息具象化为你们认知中的形态。”
随着意念的流转,他们周围的景象开始变化。无数流光汇聚,在他们脚下形成了一条散发着柔和白光的路径,笔直地通向那巨大结构体的深处。路径两侧,开始浮现出一些模糊的、快速闪动的影像碎片——星系的诞生与湮灭,文明的崛起与倾覆,生命的演化与变异……仿佛在快速播放着无数宇宙、无数世界的生灭史诗。
“跟随指引,行走于‘记忆回廊’。”意念指引道。
他们踏上光路,小心翼翼地前行。每踏出一步,两侧的影像就变得清晰一分,同时有海量的、包含着情感与知识的信息流如同微风般拂过他们的意识,并非强行灌输,而是任由他们捕捉和理解。
林默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场景:灰色的“虚烬”潮汐吞噬星辰;鸟喙面具的“拾骨者”在废墟中徘徊;“米拉克虫群”如同金属瘟疫般蔓延;“星尘守护者”冰冷的逻辑判断……这些都是他们亲身经历或知晓的灾难。
但更多的,是未知的景象:一些辉煌到难以想象的超星系级文明,在发展到巅峰时,却因内部分裂、技术失控或遭遇无法理解的存在而瞬间崩塌;一些形态奇异的生命,在截然不同的物理规则下演绎着悲欢离合;甚至,他还看到了类似“观测者”那冰冷注视感的、更加庞大恐怖的阴影,在宇宙的背景中一闪而逝。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林默在心中发问。
“是,亦不是。”方舟核心的意念回应,“它们是存在于‘可能性之海’中的无数‘现实’剪影。有些是已发生的‘历史’,有些是可能发生的‘未来’,有些……是已被‘修正’或‘裁剪’掉的‘错误分支’。”
“可能性之海?修正?裁剪?”艾莉卡也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感到难以置信,“谁有这种力量?”
“我们称之为……‘织网者’。”方舟核心的意念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或者,用你们更容易理解的称呼——‘上一纪元的守夜人’。”
光路走到了尽头。他们来到了那巨大结构体的“面前”——或者说,是进入了其内部的一个相对狭小的、如同神殿般的圆形空间。空间的中央,悬浮着一颗缓慢旋转的、如同由无数星系压缩而成的光球,散发着温暖而包容的光芒。那便是方舟核心的具象化体现。
“那么,‘起源方舟’到底是什么?‘织网者’又在哪里?”林默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是‘火种库’,是‘观测站’,也是……‘最后的校正工具’。”光球的光芒柔和地闪烁着,“‘织网者’并非个体,他们是上一个宇宙轮回中,最终超脱了文明形态、融于宇宙法则的集体意识残留。他们预见到了‘归零’并非自然的热寂,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机制’在周期性‘清理’不够‘完美’的宇宙泡,于是创造了我们——‘起源方舟’,散落在无数宇宙的‘可能性’中。”
“我们的使命是:观察、记录文明的演化,在‘归零’机制(即‘观测者’)启动时,评估该文明是否具备‘延续价值’。若具备,则启动‘校正协议’,尝试干扰‘观测者’,为其争取一线生机;若不具备……则记录其消亡,保存其‘文明余烬’,并寻找下一个‘可能性’。”
这番解释让林默和艾莉卡心神剧震!原来“归零”背后真的有“黑手”,而“起源方舟”竟然是与之对抗的、由上一纪元超脱文明留下的遗产!
“那‘守夜人协议’……”林默想起了雷克斯的话。
“是‘织网者’留给本纪元智慧生命的、简化版的‘操作手册’和‘求助信号’。”光球答道,“当你们集齐协议,并抵达像‘北极星’或这里这样的‘方舟节点’时,便意味着本纪元文明拥有了被‘评估’和可能被‘援助’的资格。”
“评估?谁来决定一个文明是否具备‘延续价值’?”艾莉卡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这种高高在上的“审判”让她感到不适。
“并非由我们主观决定。”光球的光芒流转,“评估标准,源于‘织网者’对宇宙终极和谐的追求,涉及文明的创造力、包容性、对底层法则的理解深度、以及……在面对终极压力时展现出的‘可能性’。”
它的光芒聚焦在林默身上。
“而你,‘归零者’林默,你就是本纪元文明,在此次‘归零’周期中,所展现出的最特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