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竹囡把蜻蜓挂在车窗上,风一吹,翅膀“扑棱”响,像在跟路上的树打招呼。念竹看着那只蜻蜓,突然觉得铁雄就坐在旁边,叼着旱烟袋笑:“你看,咱这手艺,走哪都有人认。”
竹丫的学校要扩建,特意留了块地,建了个“竹编坊”,墙上挂着铁雄的红绸子奖旗,还有小花当年记的账本,泛黄的纸页上,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竹囡常来这儿教低年级的孩子编竹鱼,教他们把石子塞进鱼肚子:“这样鱼就会唱歌了,是太爷爷教我的。”
有回暴雨,竹编坊的屋顶漏了水,淋湿了挂着的旧竹篮。竹丫赶紧让人把篮子搬到屋檐下,见篮底的补丁被泡得发胀,突然想起小花说过,这篮子装过竹丫的尿布,还装过铁雄偷偷藏的糖块。她摸着补丁笑,眼泪却掉在竹篮上,像当年铁雄编漏了底时,小花嗔怪地给他递针线的样子。
雨停后,竹丫让念竹给竹篮重新补了底,用的是新劈的篾条,嫩黄的颜色衬着旧竹的深褐,像新枝缠上了老干。竹囡在旁边看着,突然说:“姑姑,太爷爷太奶奶是不是就躲在这篮子里?”竹丫把她搂进怀里:“是呢,他们在看咱编新的日子呢。”
念竹七十五岁那年,走不动路了,每天坐在竹棚里晒太阳,看竹囡编竹器。竹囡的手艺越来越精,能编出带机关的竹盒,按一下就弹出个小抽屉,里面能放橡皮。“太爷爷要是见了,准得抢过去装他的旱烟丝。”念竹眯着眼笑,竹囡往他嘴里塞了颗冰糖:“等我编个大的,给爷爷装假牙。”
入秋时,念竹走了,手里攥着竹囡编的小竹鱼,鱼肚子里装着颗麦芽糖,是他小时候铁雄总塞给他的那种。竹丫在他的竹椅上发现个布包,里面是念竹编了一辈子的竹器样品,从歪歪扭扭的第一只竹蜻蜓,到精致的竹制台灯罩,排得整整齐齐,像本摊开的日子书。
竹囡把这些样品都放进了学校的竹编坊,最前面摆着铁雄的歪竹鱼,念竹的灯罩,还有她自己编的第一只蝴蝶。孩子们来参观时,她就指着这些说:“这是我太爷爷的手,这是我爷爷的手,这是我的手,我们都在用竹条编日子呢。”
风吹过竹编坊的窗棂,挂着的竹鱼“哗啦”响,像三代人在笑着说话。
阳光落在那些新旧交错的竹器上,泛着暖融融的光,让人觉得,这日子啊,就像永远也编不完的竹条,一根接一根,缠着甜,绕着暖,长得很呢。
竹囡接手竹编坊那年,刚满二十,辫子梳得溜光,手里总攥着把小砍刀,劈篾的样子跟铁雄一个模子——胳膊抡得圆,力道却匀,篾条劈出来薄得能透亮。有回县里来个老匠人,见她劈篾时嘴还叼着根麦芽糖,直咂嘴:“丫头,你太爷爷当年也这样,干活嘴里不闲着。”竹囡含着糖笑:“我太奶奶说,甜滋滋的,篾条也能编得甜。”
学校的竹编课越来越火,连城里的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学。有个胖小子编竹蜻蜓总把翅膀编反,急得直哭。竹囡从兜里掏出颗糖塞给他:“你看这篾条,跟你一样倔,得哄着来。”说着拿起他的竹蜻蜓,三两下给调过来,“你看,这样它就乐意飞了。”胖小子举着蜻蜓跑了,竹囡看着他的背影笑,想起念竹说过,铁雄当年教他编东西,也总用这招。
竹丫退了休,天天往竹编坊跑,帮着整理老物件。她从铁雄的旧木箱里翻出个布卷,打开一看,是件没编完的竹马甲,针脚歪歪扭扭,领口还留着个破洞。“这是你太爷爷给你太奶奶编的,”竹丫摸着破洞眼眶发红,“当年你太奶奶总咳嗽,他说竹马甲透气,比棉袄舒坦,结果编到一半手被篾条扎了,就搁下了。”竹囡拿起马甲比划:“我给它补完吧,天冷了给竹编坊的模型穿。”
补马甲时,竹囡特意用了嫩黄的新篾,跟旧竹的深褐凑在一块儿,像新枝缠上了老藤。孩子们见了都围过来看,指着破洞问:“老师,这是打架弄破的吗?”竹囡笑着摇头:“是太爷爷编到一半想起给太奶奶买糖糕,急着跑出去扎的。”孩子们咯咯直笑,说太爷爷是“馋嘴匠人”。
文秀的烙画手艺传给了竹囡的表妹,那姑娘脑子活,把烙画印在竹制书签上,上面写着“竹报平安”,城里的书店一下子订了一千个。竹囡去看表妹烙画,见她把烙铁烧得通红,在竹面上烫出的竹叶歪歪扭扭,却透着股野劲。“跟我奶奶烙的一样,”竹囡拿起书签笑,“她说太规整了像假的,得有点‘喘气’的地儿。”表妹往她手里塞了块刚烙坏的竹片:“给你当书签,比好的有劲儿。”
竹编坊后面有片小竹林,是当年念竹栽的,如今长得比房檐还高。竹囡在竹林里搭了个竹棚,放着铁雄用过的老砍刀,念竹编的竹凳,还有小花纳鞋底的竹绷子。下雨的时候,她就坐在竹棚里听雨声,雨点打在竹叶上“沙沙”响,混着远处孩子们编竹器的笑闹声,像铁雄他们在跟她说话。
有回台风过境,竹棚的顶被掀了,铁雄的老砍刀掉进泥里。竹囡冒着雨去捡,手指被碎竹片划了道口子,血珠滴在刀把上,红得像当年铁雄手上的伤。她把刀擦干净,缠上布条,挂回棚里时,突然觉得刀把发热,像有谁在拍她的背:“傻丫头,这点伤算啥。”
秋天开竹编展,竹囡把那件补好的竹马甲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旁边摆着铁雄的歪竹鱼,念竹的灯罩,还有孩子们编的各种小玩意儿。有个白发老太太拄着拐杖来看,指着竹马甲直抹眼泪:“这手艺,跟铁雄兄弟的一个样啊。”竹囡扶着她问:“您认识我太爷爷?”老太太点头:“当年我家孩子的虎头鞋,就用他编的竹绷子纳的,针脚都比别家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