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都城帝丘,古老的城墙在斜阳下投下厚重的影子,城内街巷交错,百姓往来其间,虽不似往昔繁华,却也有着几分烟火气息。卫侯宫中,气氛却如这冬日的寒风,冰冷而压抑。
卫侯负手站在大殿中央,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的脚下,是一份被揉得皱巴巴的国书,那是楚国使者方才呈上来的。国书上言辞恳切,说楚国愿与卫国共修黄河堤坝,楚国出工匠,卫国出人力,修好之后两国共享灌溉之利。可在卫侯眼中,这国书却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他高傲的心。
“岂有此理!”卫侯猛地一脚踢开脚下的国书,怒声吼道,“我卫国乃姬姓诸侯,堂堂周室宗亲,怎能与那蛮楚为伍?他们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将势力渗入我卫国罢了!”
殿上的大夫们一个个噤若寒蝉,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他们深知卫侯的脾气,在这盛怒之下,谁要是贸然开口,只怕会惹来大祸。唯有年迈的太傅,颤颤巍巍地向前迈了一步,拱手说道:“君上,老臣斗胆进言。去年黄河决堤,我卫国百姓受灾惨重,饿死无数。楚国的水工素有治水之名,若能请他们来帮忙堵住决口,实乃百姓之福啊……”
“住口!”卫侯仿佛被点燃的火药桶,瞬间爆发,他“唰”地拔出佩剑,寒光一闪,锋利的剑刃砍在身旁的案几上,“咔嚓”一声,案角应声而断,“再敢言降楚者,如此案!”
太傅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苍白,身子晃了晃,险些摔倒。他心中暗自叹息,却也不敢再多说一个字,只能默默退回到队列之中。
三日后,卫国边境传来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楚国的水师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浩浩荡荡,气势不凡。他们并未如卫侯所担心的那样发起进攻,而是径直来到黄河决口处,开始有条不紊地筑起临时堤坝。不仅如此,楚国还派了芈清的医官为受灾的百姓诊病施药,带来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在营地外支起大锅,熬煮米粥,分发给饥饿的灾民。
消息传到帝丘,卫侯震惊之余,更是勃然大怒。他觉得这是楚国对他的公然挑衅,是在向他示威。于是,他立即下令,派遣一支精锐的士兵前往边境,务必驱散楚国的人马,阻止他们的“阴谋”。
然而,卫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命令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当卫国士兵赶到楚营附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愣住了。只见一群群百姓,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都提着陶罐,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正源源不断地涌向楚营。楚营的士兵们不仅没有驱赶他们,还热情地招呼着,为他们盛粥,嘘寒问暖。
卫国士兵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所措。他们中的许多人,家中也有受灾的亲人,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这时,一名年轻的士兵忍不住开口道:“长官,我家中父母妻儿也在挨饿,如今楚国在这里施粥,我……我想去给他们讨些回去。”
此言一出,如同点燃了导火索,其他士兵也纷纷附和起来。带队的将领见状,顿时急得满头大汗,大声呵斥道:“都给我住口!你们忘了自己的职责吗?这是卫侯的命令,谁敢违抗?”
可是,士兵们的心思早已不在这命令上了。他们望着楚营中升起的袅袅炊烟,想着家中饥肠辘辘的亲人,心中的天平开始渐渐倾斜。终于,有人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朝着楚营跑去。这一举动仿佛具有传染性,刹那间,一半的士兵都倒戈了,他们加入了百姓的队伍,朝着楚营欢呼雀跃地奔去。
将领望着那一片混乱的场面,欲哭无泪。他怎么也想不到,卫侯的一道命令,竟会让自己的士兵临阵倒戈。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剩下的士兵,灰溜溜地返回帝丘,向卫侯复命。
卫侯得知此事后,气得几乎晕厥过去。他瘫坐在宝座上,眼神空洞,喃喃自语道:“这是为何?为何我的子民会如此?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大殿上一片死寂,没有一个人敢回答他的问题。此时,窗外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卫国即将面临的巨大危机。而那黄河岸边的楚国营地,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百姓们的欢声笑语,在寒风中飘荡,与帝丘的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过了多久,卫侯缓缓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深知,楚国的这一招,看似是在治水救灾,实则是在收买人心,瓦解卫国的根基。如今,他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与楚国对抗,还是放下成见,寻求合作。但无论他做出何种选择,卫国的未来,都已变得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