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熊旅的车辇缓缓驶出郢都的青铜宫门,晨曦穿透薄雾,洒在车辇的鎏金装饰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车辇两侧,负责护卫的楚军士卒身披犀牛皮甲,腰间佩剑的剑柄随着步伐有节奏地撞击着护腿。
“王上,学府今日举行首批教材的分发仪式,夫子们都在等着您。”陪乘的令尹斗越椒微微欠身,恭敬说道。熊旅凝视着前方渐渐热闹起来的街市,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好,这一日,寡人盼了许久。”
半个时辰后,车辇停在郢都学府的朱漆大门前。这座占地百亩的学府,由熊旅下令修建,飞檐斗拱的校舍错落有致,四周栽种着象征楚国精神的兰草。此刻,数百名身着青色儒服的学子早已整齐列队,看到熊旅下车,齐声高呼:“恭迎王上!”
熊旅在众人的簇拥下步入讲学大殿。殿内,数十名白发苍苍的学者正将一捆捆竹简摆放在案几上。这些竹简,便是熊旅组织编纂的楚国历史文化典籍。“诸位夫子,这些典籍承载着楚国八百年的兴衰荣辱,是我楚人智慧的结晶。”熊旅轻抚着竹简,目光深邃,“从今日起,它们将成为学府的教材,让我楚国子民都能知晓先辈的丰功伟绩。”
分发仪式结束后,熊旅来到学府的识字课堂。一位年轻的夫子正手持木牍,教孩子们认读楚国文字。看到熊旅进来,孩子们纷纷起身行礼。“来,让寡人看看你们学得如何。”熊旅笑着接过木牍,指着上面的“楚”字问道,“这是什么字?”
“楚!”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熊旅满意地点点头:“没错,我们是楚人,要将楚字刻进骨子里,将楚文化传承下去。”
离开学府后,熊旅又前往郢都郊外的乡村。在一处茅草屋前,几个孩子正围坐在一位老者身旁,听他讲述楚国的古老传说。“王上怎么来了?”老者颤巍巍地起身行礼。熊旅微笑着摆摆手:“老人家,不必多礼。寡人来看看识字运动开展得如何。”
老者从屋内拿出一本用麻纸装订的识字课本,说道:“托王上的福,村里的孩子们都在学识字。有了这课本,孩子们学得可起劲了。”熊旅翻开课本,看到上面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画讲解楚国历史和文化,不禁赞道:“这课本编得好,既有趣又能长知识。”
回到郢都后,熊旅连夜召集大臣们商议进一步推广文化教育的计划。“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是楚国长治久安的根本。”熊旅扫视着众人,目光坚定,“寡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学府,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鼓励民间办学,让更多的百姓能接受教育。”
令尹斗越椒起身说道:“王上圣明!不过,推行文化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臣担心国库难以负担。”熊旅沉思片刻,说道:“可发动贵族和富商捐资办学,对捐资者给予一定的奖赏。此外,还可让学府的学子参与到典籍的抄写和传播中,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又能降低成本。”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熊旅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通过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楚国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八百年的楚国历史,也将在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