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葬身火海”的焦臭味,似乎还未从北京城的空气中完全散去,一场更加剧烈的政治地震,便接踵而至。
三日后,皇极殿,大朝会。
这是自顾昭单骑入京以来,第一次正式的朝会。当身穿一品国公蟒袍的顾昭,在百官或敬畏、或嫉恨、或惊疑的复杂目光注视下,缓步踏入那座代表着帝国权力之巅的宫殿时,所有人都敏锐地感觉到,今日的朝堂,将会有大事发生。
龙椅上的崇祯皇帝,面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眼神却恢复了往日的深沉与锐利。他换上了一身庄重的十二章衮服,头戴通天冠,尽显天子威严,仿佛前几夜那个在乾清宫内近乎崩溃的君王,只是众人的一场错觉。
朝会的开端,便是一记惊雷。
在王承恩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宣读完一份圣旨之后,整个皇极殿内,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那是一份“罪己诏”。
在诏书中,崇祯皇帝,这位素来以刚愎自用着称的君王,竟然史无前例地,公开承认了自己在袁崇焕一案上的重大过失。诏书言辞恳切,称自己“为君之德有亏,察之不精,用人不明,偏信奸佞谗言,致使栋梁蒙冤,长城自毁”,每字每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鞭挞。
紧接着,圣旨宣布:为蒙冤屈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平反昭雪,恢复其所有名誉,追赠太师,谥号“襄愍”,并对其家人予以厚恤。
这道罪己诏一出,满朝文武,无不骇然!
尤其是那些曾经参与构陷、弹劾袁崇焕的文官们,此刻更是面如土色,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件早已盖棺定论的铁案,竟然还有翻案的一天!而且还是由皇帝本人,以“罪己”这种最彻底的方式来翻案!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瞥向了站在武将班列最前方的顾昭。
谁都明白,这份迟来的“公道”,究竟是给谁看的。
这是皇帝在向顾昭示好,是在安抚整个辽东旧部乃至天下所有“镇北系”的军心。为了弥合那道几乎将君臣关系彻底撕裂的伤痕,崇祯皇帝不惜以折损自己颜面的方式,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
在为袁崇焕平反的圣旨宣读完毕后,王承恩清了清嗓子,又从托盘中,拿起了第二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镇国公顾昭,忠勇盖世,才兼文武。自辽东起兵,北拒建虏,南平台湾,开海禁,兴工业,扬国威于万里之外,重塑海疆,其功彪炳史册,赫赫之功,无可复加。然君臣之间,偶有嫌隙,此皆朕躬之过也。”
开头的这段话,已经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如此不吝赞美之词,甚至将君臣嫌隙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这在崇祯朝,简直是闻所未闻。
接下来,圣旨的内容,更是让整个大殿的空气都凝固了。
“今为整饬天下军务,统合内外兵权,以应对日艰之国事。朕躬自领天下兵马大元帅,并册封顾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天下兵马副元帅”!
这个名号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从未有过如此封赏!“元帅”一职,通常只在战时设立,且多为地方性的,统领一地兵马。而“天下兵马”,这四个字的分量,简直重得令人窒息!这意味着,顾昭在名义上,已经成为了整个大明军队的二号人物,地位仅在皇帝之下!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
王承恩的声音,此刻也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赐‘天下行走’之权,凡我大明疆域之内,边镇卫所,水陆兵马,皆可巡查;地方督抚,三司将帅,皆可节制!遇紧急军务,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此命,如朕亲临!”
“天下行走,如朕亲临”!
如果说“副元帅”的头衔还只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虚名,那么这八个字,就赋予了这个虚名以无与伦比的、实质性的恐怖权力!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顾昭,将不再仅仅是一个盘踞在天津,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北方的军阀。他将获得巡查全国军务的权力,从辽东的边墙,到西南的土司,从沿海的卫所,到内陆的营兵,所有的一切,都将向他敞开大门。
这意味着,他可以节制地方总督、巡抚!要知道,这可是文官集团最核心的权力。以往,任何将领想要调动一兵一卒,都需要经过兵部和内阁的层层审批,处处受到文官的掣肘。而现在,顾昭,可以绕开这一切,直接对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下达指令!
这已经不是权力了,这是一柄悬在所有封疆大吏和地方将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满朝文武,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之后,心中涌起了滔天的巨浪。嫉妒、恐惧、不甘、困惑……种种情绪,交织在他们脸上。他们看着那个平静地站在殿下的年轻身影,感觉他仿佛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他们再也无法企及、甚至无法理解的存在。
这是何等的恩宠?这简直就是将半壁江山,都交到了他的手上!
然而,在这片极致的荣耀与权力之下,一些心思深沉的老臣,却读出了另一层味道。
新任的内阁首辅,年近七旬的老臣范复粹,浑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看出了皇帝此举背后的复杂用心。
这既是对顾昭的拉拢和安抚,是一种迫于无奈之下的“奖赏”。
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最高明的“捧杀”!
将顾昭抬到这样一个功高盖世、权倾朝野的位置上,就等于将他放在了炭火之上。从此以后,他将成为所有文官集团、所有地方势力共同警惕和提防的对象。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无数双眼睛死死地盯着。只要他稍有行差踏错,等待他的,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皇帝这是在用一个虚名和无上的权力,为顾昭打造了一座华丽的囚笼。他看似给了顾昭整个天下,实际上,却是让整个天下,都来监视他。
高明,实在是高明!
就在百官心思各异之时,作为这一切焦点的顾昭,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从圣旨宣读开始,到结束,他的脸上,都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激动或是意外。仿佛这一切,本就是他应得的,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臣,顾昭,领旨谢恩。”
他缓缓跪下,行了一个标准的君臣大礼,声音沉稳,不带一丝波澜。
他当然知道崇祯的心思。这“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头衔,既是崇祯给予他的补偿,也是套在他脖子上的又一道枷锁。
但他不在乎。
因为,他需要这个名号,更需要“天下行走”这四个字所赋予他的无上权力。他接下来的计划,是要对整个大明糜烂的军制和地方行政体系,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刮骨疗毒。如果没有这样“如朕亲临”的大义名分,他将寸步难行。
崇祯以为这是囚笼,但在顾昭看来,这恰恰是他撬动整个帝国的,最完美的杠杆。
在册封完顾昭之后,崇祯皇帝紧接着又下达了几道人事任命。
他任命了以清正耿直着称的老臣范复粹为内阁首... 阁首辅,这是一个忠于皇室,但又与各方派系都保持距离的人物。同时,他又提拔了几位在朝中以“清流”闻名,但并无实际权力的年轻言官进入内阁,参与机要。
这一手制衡之术,玩得炉火纯青。
他用顾昭来制衡天下武将和地方督抚,又用一个全新的、忠于自己的文官内阁,来制衡已经权势滔天的顾昭。
经过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之后,崇祯皇帝与顾昭之间,终于达成了一种全新的、诡异的平衡。
顾昭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军权和行动自由,可以放开手脚去实施他的改革大计。
而崇祯皇帝,虽然被迫让渡了巨大的权力,但也通过种种制衡手段,重新将权力的缰绳,牢牢地攥回了一部分在自己手中。
他们,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相对纯粹的君臣战友关系了。
他们就像是同在一条即将沉没的大船上的两个人,虽然彼此之间充满了戒备和不信任,却又不得不拿起船桨,朝着同一个方向,奋力划去。因为他们都明白,如果船沉了,谁也活不了。
大朝会散去。
顾昭走出皇极殿,午后的阳光照在他那身华丽的蟒袍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他抬头看了一眼那湛蓝的天空,嘴角,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
天下行走……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