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宋代“谏言避坑大师”!一语点破救东坡的关键,凭心理拿捏破局
《元城先生语录》里记载:苏东坡被关进御史台大牢(乌台诗案)时,已经退休在南京养老的张安道想救他,写了封求情信,打算通过南京官府递交给皇帝。可府官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张安道只好让儿子张恕去登闻鼓院(专门接收民间上书的机构)投递。结果张恕犹豫来犹豫去,始终没敢把信递出去。过了一阵子,苏东坡居然平安出狱了。
后来苏东坡看到那封求情信的副本,吓得吐了吐舌头,脸色都变了。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吃惊,苏东坡却没回答。之后苏辙(子由)看到了这封信,恍然大悟说:“难怪我哥会吐舌头,这事多亏了张恕没把信递出去啊!”身边的仆人不解:“这话怎么说?”苏辙解释道:“你没听说过郑昌救盖宽饶的故事吗?郑昌的求情疏里写‘盖宽饶上没有许广汉、史高那样的外戚靠山,下没有金日磾、张安世那样的权臣庇护’,这话简直是火上浇油,故意激怒汉宣帝啊!盖宽饶本来就是因为得罪了许、史这些外戚才获罪的,现在郑昌还特意提这些人,不是更让皇帝生气吗?”
苏辙接着说:“现在我哥苏东坡也没犯啥实质性的罪,就是名气太大了,有点让朝廷觉得‘压不住’,相当于和皇权‘比风头’而已。可张安道的求情信里居然写‘苏东坡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才’,这不是明着戳皇帝的痛处,激化他的怒气吗?”仆人追问:“那当时想救苏东坡,到底该怎么说才对?”苏辙答道:“其实只要说‘本朝开国以来,从来没有杀过士大夫的先例,现在要是杀了苏东坡,就是陛下开了这个坏头,后世子孙肯定会照着陛下的例子学’就行了。宋神宗这个人好名声、又怕违背道义,用这话大概率能拦住他。”
冯梦龙点评:苏辙这番分析,和之前李纲劝说黄潜善启用张所的思路异曲同工,都藏着“精准拿捏对方心理、避开雷区”的谏言智慧。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忠臣获罪+劝谏易触怒君主”困局,关键在“避忌雷区+锚定核心顾虑”
苏辙能看透求情信的致命问题,核心逻辑是“劝谏不是‘说真话’,而是‘说对话’,要避开君主的敏感点,精准击中其核心利益诉求”:
1.先识别错误劝谏的本质:激化矛盾而非化解:张安道的信错在“强化苏东坡‘天下奇才’的标签”——而苏东坡的罪名本质是“名气盖过朝廷、让君主有权力危机感”,这种夸赞相当于“火上浇油”,和郑昌提盖宽饶“无靠山”却触怒皇帝是同一个道理:都戳中了君主的隐性敏感点;
2.再明确正确劝谏的核心:绑定君主的“核心顾虑”:宋神宗的关键心理是“好名畏义”,既想留千古美名,又怕违背祖宗规矩和道义。所以劝谏不能夸苏东坡,而是要把“杀不杀苏东坡”和“君主的历史名声、王朝规矩”绑定,让君主从“个人情绪”转向“理性权衡”;
3.对比凸显逻辑关键:不碰“对立点”,只抓“共同利益”:李纲荐张所是“不否定黄潜善的顾虑,只谈国家急需+折中使用”,苏辙救东坡是“不夸苏东坡的才华,只谈君主的名声+王朝规矩”,本质都是避开“让对方抵触的点”,聚焦“对方最在意的核心利益”。
二、核心启示:遇“他人获罪+劝谏易触怒权威”,别硬说,用“避忌雷区+锚定核心利益”破局
这种“精准拿捏心理、避开语言雷区”的思路,对现在应对“职场救同事、亲友求情、说服权威改变决策”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同事因‘锋芒太露’得罪领导,要被严惩”:比如同事因能力强、说话直接让领导不满,要被调岗,别直接说“他能力强不能调”。像苏辙那样:“领导,我知道xx有时候说话没顾及场合,让您不舒服(避忌对立)。但他手里的核心项目还没收尾,而且他是团队里少数懂这个技术的人(锚定工作利益),要是现在调岗,项目可能延误,反而影响部门业绩(关联领导核心诉求),不如让他把项目做完,我会提醒他注意沟通方式”;
- 生活遇“亲友因‘太出风头’被长辈误解,要受责罚”:比如表弟创业小成、说话张扬,爷爷想限制他的资金,别直接说“他创业没错”。可以说:“爷爷,我知道您怕表弟年轻气盛走弯路(认同顾虑)。但他现在创业刚有起色,要是断了资金,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锚定亲友利益),您一直疼他,也不想看着他半途而废吧?不如先观察一段时间,您也能随时提醒他”;
- 合作遇“伙伴因‘过于强势’让客户不满,要终止合作”:比如合作方项目经理因坚持专业意见惹客户不快,要撤单,别直接说“他是为了项目好”。可以说:“王总,我理解您觉得咱们项目经理沟通方式有点硬(避忌对立)。但他负责的项目客户满意度一直很高(锚定项目质量),要是终止合作,您得重新找团队,耽误项目进度(关联客户核心利益),不如换个对接人,让他远程提供专业支持”。
简单说就是:“面对他人获罪、劝谏易触怒权威的情况,别硬说‘对方没错’,也别夸‘对方厉害’。关键是先避开权威的敏感点(比如君主的权力危机感、领导的面子),再锚定其核心利益(比如业绩、名声),让权威意识到‘惩罚对方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从而主动改变决策,既救了人,又不激化矛盾。”
【原文】苏辙
《元城先生语录》云:东坡下御史狱,张安道致仕在南京,上书救之,欲附南京递进,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至登闻鼓院投进。恕徘徊不敢投。久之,东坡出狱。其后东坡见其副本,因吐舌色动。人问其故,东坡不答。后子由见之,曰:“宜召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张恕力!”仆曰:“何谓也?”子由曰:“独不见郑昌之救盖宽饶乎?疏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此语正是激宜帝之怒耳。且宽饶何罪?正以犯许、史罪得祸。今再讦之,是益其怒也。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安道之疏乃云‘实天下之奇才’,独不激人主之怒乎?”仆曰:“然则尔时救东坡者,宜为何说?”子由曰:“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是陛下开端,后世子孙必援陛下以为例。神宗好名而畏义,疑可以止之。”
此条正堪与李纲荐张所于黄潜善语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