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徐达:明代“稳局固信智者”!用“顺势引导+谨守分寸”定军心、获主信
张咏(乖崖)驻守成都时,战乱之后,百姓和士兵都心怀不安,有反叛的念头。一天举行大规模阅兵,张咏刚一出场,众人就接连三次大声欢呼起哄。张咏也立刻下马,朝着东北方向(朝廷的方向)三次高呼,随后才拉住缰绳继续前行。众人见状,再也不敢喧哗闹事。(旁边批注:石敬瑭斩杀三十多人都没能制止哗变,张咏却不费吹灰之力就稳定了局面)
明太祖朱元璋曾召徐达(中山王)饮酒,一直喝到深夜,强行把他灌醉。徐达醉得很厉害,朱元璋命令内侍把他送到旧宫住宿。旧宫是朱元璋当年担任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半夜,徐达酒醒,询问自己住的地方,内侍回答:“是旧宫。”他立刻起身,快步走到宫殿的丹陛之下,面向北方拜了两次,磕了三个头才离开。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对他更加信任。
冯梦龙点评:张咏三次高呼,就立刻平息了军队的哗变;徐达三次叩头,就进一步巩固了君主对他的信任。在仓促之间能有这样的决断和举动,不仅仅是谨慎恭敬那么简单。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稳局固信,关键在“顺势而为+守准分寸,以‘共情引导+谨守底线’掌主动权”
张咏和徐达能分别稳住军心、赢得君信,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群体躁动需共情、君主猜忌需避嫌’的核心,用贴合场景的举动顺势引导,既不激化矛盾,又清晰传递立场,以最低成本达成目标”,可拆解为两层:
1.张咏稳军心:“顺势共情+立威引导”,平息哗变
他明白,士兵三次欢呼是情绪躁动的信号,硬压会引发反抗。于是顺着“欢呼”的动作,转向朝拜朝廷,既共情士兵的仪式感,又传递“忠于朝廷”的立场,用自身行为引导众人收敛躁动,不费一兵一卒稳住局面。
2.徐达获主信:“谨守底线+主动避嫌”,巩固信任
他清楚,入住君主旧宫是敏感事,易引发猜忌。于是酒醒后立刻行君臣大礼,用“主动示敬”的举动表明“不敢僭越”的态度,彻底打消朱元璋的疑虑,反而让君主对他的信任更加牢固。
二、核心启示:遇“群体躁动、信任危机”,别硬刚,用“顺势引导+谨守分寸”破局
两人的智慧,对应对团队躁动、职场信任、敏感场景应对等极具借鉴意义:
- 应对群体躁动:用“顺势共情”替代“强硬压制”
若团队出现情绪躁动(如不满诉求起哄、执行中抵触),别急于批评。可像张咏那样,先顺着群体的情绪或行为找切入点(如认可大家的诉求合理性),再引导向正确方向(如明确解决路径),用共情化解对立,比硬压更有效。
- 巩固职场信任:用“谨守分寸”规避“敏感风险”
面对职场敏感场景(如接触上级核心利益、处于易遭猜忌的位置),别忽视细节。可学徐达“主动避嫌”的思路,用明确的行为传递“不越界、守规矩”的态度(如关键决策主动请示、敏感信息不擅自接触),用分寸感赢得信任。
- 应对的关键:“抓准核心诉求,用小动作解决大问题”
张咏用“三次高呼”对接士兵的情绪诉求,徐达用“三次叩头”回应君主的信任诉求。这启示我们:遇到复杂局面,不用搞复杂操作,找准对方的核心诉求(如情绪宣泄、安全感),用贴合场景的小动作传递立场,就能高效化解问题。
简单说就是:“遇到群体躁动或信任敏感场景,硬刚和忽视只会激化问题。不如顺势共情引导情绪,谨守分寸规避风险,用低成本的精准举动稳住局面、巩固信任——这才是应对复杂场景的高明思路。”
【原文】张咏 徐达
张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哗。边批:石敬塘斩三十余人犹不止,咏乃不劳而定。
上尝召徐中山王饮,迨夜,强之醉。醉甚,命内侍送旧内宿焉。旧内,上为吴王时所居也。中夜,王酒醒,问宿何地,内侍曰:“旧内也。”即起,趋丹陛下,北面再拜,三叩头乃出。上闻之,大说。
乖崖三呼,而军哗顿息;中山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